溪流里的时光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在松溪的日子,心是宁静的。这份宁静,来自松溪的水。

我们下榻在临溪的酒店,身旁就是涌绿流翠的松溪河。每天清晨和傍晚,我都会沿着溪边栈道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有垂下的柳枝,轻轻拂过肩头,像是一位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在热情地和我打招呼。

一条碧绿盈盈的河流,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流进我的心田。

松溪,溪名与县名同,可知这条溪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条河,古时叫大溪,因河两岸多植乔松,所以后来人们都称其为松溪。“百里松荫碧长溪”是松溪永不褪色的家乡名片,也是松溪在外游子无限的牵挂和不尽的乡愁。松溪从东北流向西南,溪水过处,形成一块块狭长而肥沃的河谷平原,宜于渔牧耕种。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越国的驻军屯田地和冶炼铸造地。松溪也是中原士族翻越武夷山南迁的首选之地。因为谁都不能拒绝这样一条盛情而又柔情的河流,于是,一个个家族落户河流两岸,一座座带着各自族群印记的村庄自兹诞生。

循着溪流,我们来到梅口村。这里有一个年前的古码头。而今,码头上已经不见昔日繁闹扰攘的船运景象。只有溪水依旧汤汤流淌,发出低低的溪籁声,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时光。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巷道直指码头,石面被数百年光阴磨得有些斑驳,是那一段过往岁月的印记。

梅口码头水深湾阔,每天可停泊木机船多达上百艘。由是,码头、货栈、饭店、旅馆应运而生,繁华一时。梅口村兴盛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在航运时代,村里的18条街巷都直通码头。每一个巷道的出口处都安有一个石敢当,俗称“十八石敢”。松溪民谚说:“梅口地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可以想见当年河运兴盛时的富足景象。

梅口埠之繁盛,还与九龙窑瓷器有关。梅口村的叶家巷长约米,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叶家就是经营瓷器的大户。松溪的九龙窑青瓷,始创于五代时期,至宋代达到鼎盛。九龙窑烧制的瓷器,质地坚硬,工艺精巧,纹饰丰富,且形态各异,以杯、碗、壶、盘、钵、瓶为主,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观赏和收藏价值。九龙窑青瓷通过松溪、建溪、闽江远销海外。据说,叶家曾赠予一位从福州来的海商林老板一个“吉”字极品茶盅,几经辗转到了日本。一位名叫村田珠光的高僧得到了它,视为珍宝,摆在案头每日把玩。九龙窑青瓷也因此风靡日本。当时,日本人不知青瓷来自何方,便以高僧的名字命名为“珠光青瓷”。

松溪人钟爱着这条世世代代滋润着他们生活的溪流,溪水不仅浇灌了他们的田园,带给他们绿色的期盼,溪水同时教会了他们怎样御风使船,走向更广阔的远方。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我来到另一个因河运繁盛的村庄大布。有说,大布就是大埠的谐音。大布码头,是位于松溪县城上游的第一个水上要隘,上游竹筏可通旧县、渭田、溪东等乡镇以及浙江庆元县的竹口镇。最盛时期,大布码头上光竹筏就停泊有多只,大布也因此被称为“竹筏之乡”。

一只只竹筏,承载着村庄的希望和梦想,像一面面水上风筝,在绿水青山间尽情游弋,为村庄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气,也带来了财富和繁华。

九曲巷,是大布村最有特色的村巷。走在巷道里,犹如进入一座迷宫,脚下是一块块光滑的鹅卵石,稍不留神,就会一个趔趄。巷道呈弓字形转折,九道转弯,让人莫辨东西。全村大姓人家大多居住在这里。当初建造九曲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匪防盗。

与九曲巷相对应的是中央巷炮楼。炮楼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安堵如常一方保障;屹立不动百里长城。”炮楼见证了一段血火交融的岁月。明嘉靖二十一年(年)冬,倭寇进犯县境,围困松溪县城。大布村民王章和杨周等50余人在炮楼前宣誓出征,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全体壮烈殉国。

最有意思的当是村里的“讲理亭”。“讲理亭”所在之处,古时曾是繁华商业街,店铺林立,人流混杂,自然也是容易产生纠纷的地方。人们之间若发生争执,便会约同到讲理亭来,找几位村里德高望重的耆老评判是非并当场裁决。经过裁决,输家必须买一对蜡烛、一挂鞭炮,到古樟树下点燃蜡烛、鸣放鞭炮,向对方表达歉意,同时也表示怨恨从此烟消云散。

这条碧绿如染的溪流将一座座村庄的刚毅与柔情、智慧与质朴、平和与坚忍演绎得如此动情,让人徜徉不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9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