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真的懂闲吗澎湃在
原创复旦青年复旦青年
青年副刊为《复旦青年》学术思想中心出品:共分为思纬、读书、研论、天下、艺林、同文、诗艺、灯下八个栏目,与你探讨历史、时事、艺术等话题。
如何去“闲”才能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满足感?或许从古人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他们烹茶、焚香、观画、习字、插花、种菜、种药、放浪山水……将闲暇的时光过得异彩纷呈。他们在闲暇中感受心灵的轻盈,让我们不由得反观自身,是否也在闲暇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充实。
复旦青年记者肖淑方撰稿
复旦青年记者王悦编辑
一、茶有真香:在环环相扣的烹茶步骤中培养安闲气韵
元丰三年(公元年)二月初,苏轼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一闲职。次年,在黄州城外的东坡建“东坡雪堂”。而后不辞辛苦到百里以外的大冶“讨得”桃花茶并作《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新茶的嫩芽细若枪,芽旁的嫩叶如旌旗般张开,在几番春雨润泽之后竞相勃发,“争战”仿佛让人看见了茶树抽芽、芽叶伸展开来的动态过程。
建溪,乃福建省闽江北源,产于此流域的建茶历史上就非常有名,以宋代福建建州建安县(今建瓯)的北苑凤凰山一带为主产茶区,其代表北苑贡茶闻名于世,是中国御贡历史最长的茶。建茶茶色青白,香味醇真,虽未见载于唐代茶圣陆羽所作的《茶经》中,但是后来宋朝蔡襄特意写了一部《茶录》,专门描写建茶从采摘、烘焙到藏茶、罗茶再到侯烫、点茶的一系列过程,以及该过程所用各种茶器——茶焙、茶笼、茶碾、茶盏、茶匙等等。
苏轼在这里用建茶指代桃花茶,是说从大冶求的来桃花茶同样是茶中佳品。
择取如雀舌般鲜嫩的茶芽,“带露和烟捣碎”,紧压制成茶饼。用砧椎将茶饼捶打成小块,用茶碾或小巧石磨碾成碎末,扬起一片极细的绿尘埃——这便是匹配得上佳品的饮茶之道。
▲唐代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
通高7.1厘米,由槽身、槽座、辖板组成,器身涂金。座的两侧饰有麒麟流云纹。在辖板表面饰有飞鸿流云纹。碾底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
资料来源:知识贝壳网
下片所谓“龙团”、“凤髓”指龙凤茶的原产地,即建州北苑龙山和凤凰山。此两处在宋代出贡茶。因常在茶饼上刻画龙凤图案,所以又被人们称为“龙团凤饼茶”。
“点将”就是点茶,根据茶盏大小,用勺挑取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倾盏不滴落者为佳。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说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就是点茶。现在日本人制作抹茶,需要用茶筅打出雪白的泡沫,仍有宋代点茶余凤。
给茶盏注水的容器也十分讲究。唐代用一种叫“釜”(或作“鍑”)的大口锅烧水,水沸后投入茶末和盐等“佐料”一同炊煮,叫作“煎茶”。宋代为配合点茶,烧水的容器“汤瓶”不再像唐代的釜一样承担煎煮茶汤的功能,但是对于瓶的高度、瓶颈的长度、瓶口的形状等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宋徽宗就在《大观茶论》中特别强调汤瓶流口的重要性,认为茶点得好坏,就在于汤瓶的流嘴。
兔毫盏是茶盏的代表,以其如丝似毫的窑变色彩流纹闻名。宋襄认为,最好的茶饼和茶汤都应该是白色的,所以以建茶为代表的“茶色白”之茶,用偏黑色的兔毫盏来盛是最显色的。此外,茶盏还需预热,因为温度太低盏中的茶末就会沉于盏底,影响口感。
▲南宋湖田窑套壶套盏/图源:百度百科
▲宋代建窑兔毫盏/图源:百度百科
苏轼爱茶,更会品茶。持盏品茶,一口便齿颊留香,神气清爽,犹如清风吹拂,飘飘欲仙。新茶要由清明的“新火”烹制,较之陈茶尤为甘冽鲜爽。且春天为发陈之时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黄帝内经》)。应春之气者,清润之茶为上。
生长,吸天地日月之精气;采收,取毫闲新嫩之芽;烘焙、藏茶,以竹编茶焙盛之,箬叶裹之,必要时慢火温之以祛湿;以至洁之茶具备茶、候汤、点茶;安闲之气一以贯之,方可收获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
▲惠山茶会图(局部)[明]文徵明/图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