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铙为顶钮为峰,华夏古陆石不同金铙山
金铙山游记
吴斌
总以为岁月的磨砺,已经让自己明白了“放下”的道理,可事到临头又往往是那般的“舍不得”。因事到三明,事情办完时正好是周末,觉得既然是自己开车出来,不顺道玩一玩太对不起自己了。明摆着还是“玩心”放不下。求助于“度娘”,发现了三明境内的金铙山,过去怎么都没听说过,还说是闽江的源头,有着福建最古老的岩石,以及闽越王无诸遗失的金铙,等等名头,因此就决定去那儿吧。于是独自驾着爱车,一路呼啸着,直达金铙山,并入住在了山脚农家民宿内。望着天边秋高气爽的朵朵白云,心情好得像是要飞了起来,随口胡诌道:
朝方忙碌衙门间,暮已投宿金铙山。
漫天玩心关不住,神思已过白云端。
农家民宿刚开张不久,干净、亲切、实惠,太适合自己了。一觉睡到自然醒,刚好六点多,抓紧洗漱,目的就是为了赶上景区第一班上山的观光车(非景区的车是不允许开上山的),这样就可以多一点在山上“贪玩”的时间了。
顺利乘上第一趟车,车上导游热情地“背”着导游词,有时也不免添油加醋一番。如说到金铙山顶峰白石顶,海拔米,是福建省的最高峰,心下想着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海拔米,那得将其削去三百多米才成啊。说到金铙时,导游只介绍了金铙是古人用来鸣金收兵的,事实上,金铙更多为人所知的是用来做乐器的。有点要抢导游“风头”的冲动,终究还是眯嘴一笑,没有吭声,大家来玩就图个开心,又不是来上地理、历史课的。
金铙山的传说故事,大部分与闽越王无诸有关。说的是闽越王无诸喜欢到当时还称为太弋山的金铙山打猎,有一回不小心将一面金铙遗失在了山顶,在夕阳斜照的傍晚,以及明月当空的深夜,这面金铙都会在山顶闪闪发光,而当人们追上山顶时,这面金铙却又不见了,由此,才将太弋山改名为金铙山的。
事实上,铙最初确实是军中传播号令之器,因其发声悦耳,很快就演化成了乐器,发展到今天,就是发出“锵锵”之声的民族乐器铙钹。而金铙山顶的形状,酷似一面端置山顶的铙钹,在夕阳斜照山顶,或是明月当空之夜,山顶很亮,山的低处由于高低起伏不平,则比较暗,这样就衬托出了山顶“铙”的形状与光亮了。
心想古时的百姓应该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称此山为金铙山的吧。其后才是文人们根据闽越王曾经到此打猎的传说,编出闽越王遗失金铙在山中的传说。
闽越王无诸,那可是大有来头的。历史上使用美人计,送出大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自己卧薪尝胆,最终吞并吴国的越王勾践,就是无诸的直系祖先。到了无诸的时代,祖先的越国早已被楚国所吞并,越国的残部,退入了八闽山地,与八闽的原住民,百越族混合成了闽越族。
闽越族自称闽越国,传位到无诸时,已是国力相当不错的自立小王国了。可是到此时,秦始皇也统一了中国,出兵“南征百越”。无诸迫于大势,只好委曲求全,承认由自封的闽越王,降为秦王朝的地方长官,也就是“郡长”。后来陈胜、吴广带头倒秦,无诸立即起来响应。在灭秦与楚、汉相争中,无诸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因而被汉高祖刘邦正式封为了闽越王。因此说,无诸可是八闽文明的首位开创英雄。
可惜的是,无诸的子孙们都不够争气。于内,是窝里斗不断。于外,是反汉、降汉数度反复。到公元前年,闽越国被汉武帝刘彻派兵所灭。汉武帝以“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为由,将闽越国城池尽皆焚毁,将闽越族人全部迁往江淮地区安置,使繁荣一时的八闽成为了空虚之地。
无独有偶,在金铙山上见到一帝王磨刀石,传说是只要在这块磨刀石上磨刀三下,即能成就帝王之业。无诸到此,取下佩刀,朝石上磨去,只磨得两下,刀柄即刻全断。无诸气得挥起大斧,将帝王磨刀石一劈两半。这一劈,劈出了登顶途中的一个趣味小景点,也劈断了他们家的帝王龙脉。编这个景点小故事的人,显然是对闽越国的历史深有了解的。望着此景,不禁唏嘘感叹:
闽王金铙闪金光,端罩峰顶镇群山。
蛇欲吞象强磨刀,终招武帝迁平川。
在登顶的途中,尚能见一稍有古色的小景观“龙王岩”。传说是闽越王无诸,在此休闲打猎时,检阅“狩猎部队”的地方,故而也称为“越王台”。后人在此建了个小庙,据当地人士的考证,说是光绪年间的造物,现在也只剩残垣断壁,供游人指指点点了。
倒是石门上的对联“虎为听经常拜佛,龙来归钵恰朝王”透出了几分帝王的霸气。景区的景点介绍牌上,设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