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闽江入海口,看海观鸟逛公园暴走福州
"
提起公园,你会最先想到什么?说福州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公园城市」,一点也不过分,就像此刻,不需刻意想起,脑海中也早已浮出几个名字。或在江畔,在湖心,不然便是在楼宇间,散落城市的四面八方。公园这种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始终承接着生活的浪漫与温柔。当海浪追赶沼泽地拓荒公园,此刻,你与异乡归来的白鹭共享这片芦苇。"???G国道边上,藏着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中间驿站,这里曾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也是长乐人热门的周末出游胜地。
从福州市区沿着机场高速驶出,「长乐」中心城区一路向北行,先后经过商贸繁荣的金峰镇、沿海港口梅花镇,最后抵达潭头镇,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便在眼前。
长乐是著名的侨乡,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不少人「攀亲带故」地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去异国打拼,不是主要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被村庄留下。
潭头镇也是侨乡的缩影。
故事的后来,小孩长大、老人老去,城镇化的步伐加速「侨乡」空心化,小路坑洼,路灯黯淡,等候的日子里,岁月被拉得悠长。
如今,因为新农村的建设,年轻人回流,商业地产入驻,镇上的超市、小广场陆续开业,小镇重新有了人气。
「今晚去湿地吧」成了彼此心领神会的暗号,三两年轻人约着傍晚一起去散散步,湿地公园也成了村民们新的社交中心。
沿着大门一路向里走,路旁的枝桠上种满了「故事的小黄花」,学名叫「黄槐决明」,寓意与人为善,象征生生不息的活力。
△黄槐决明看到我们在花丛驻足,耕田的农民放下手头的农具,「春天的时候,呐,那里是一片花海」,花海也被本地的媒体称为长乐的「普罗旺斯」。
△马鞭草
春游踏青,水车旋转,小孩嬉闹,少女拍照,光是想想画面,便十分温柔。
眼前的翠涛书院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清代古屋,透过木质的窗口,满帘绿意,纵使在初冬时节,也能感受到「春风有信」。
△翠涛书院翠涛书院原位于江西省赣州境内,为清代当地知名书院,因当地乡村改造,原拆原建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内落户。
夏天傍晚,大榕树下时常有乘凉的老爷爷,手里是蒲扇,脚下是伸舌头吐气的小狗。谈天说地,看潮起潮落,哪有什么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不过化作眼前的缕缕烟圈。
偶遇一群老年旅游团合影,阿嬷告诉我们,她们是从上海过来的,「也许是季节不对,今天没有看到特别多的鸟」,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榕树下乘凉的阿嬷△远眺文石村像上海阿嬷一样,为了「追鸟」而来的人还有很多,自然风光摄影师们便是。
想要更近地观察到栖息的候鸟,就必须走过眼前的木道。米的栈道有个「武侠风」的名字——卧龙滩涂栈道,高空俯视,如同沉睡的蛟龙盘卧在此。
天蓝色的栏杆,是年轻人喜欢的小清新色调,一路蜿蜒曲折,耳畔海风阵阵。
「海的思念延绵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汇。」歌词唱得颇是应景。
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们,常常一个斗笠一双袖套,便在这里从日出待到日落。
镜头围着鸟儿转,光圈法则谙熟于心。
执勤的守园老爷爷指着远处几个观鸟屋,说起那群摄影师早已见怪不怪。「他们常在周末来,大包小包地带着好多器材」,不知道是否是耳濡目染,这位70岁的老爷爷说起最佳拍照时间、地点如同半个行家般「门儿清」。
栈道中段设置致远、望远、经远三个观鸟屋,每个都悬挂着40余种鸟类图标,沿道两侧设置观景区,透过小小的围栏看鸟,自成天然的取景器。不需要特别的运气,稍不留神便有几只你喊不上名字的小鸟飞过。
之于它们,兴许我们也只是过客。
像几米笔下的《向左走向右走》,栈道的尽头也有选择题。
1.4公里的沿海堤坝,向左是湿地博物馆,向右是妈祖广场。
藏在一片芦苇地和水闸站之间的博物馆,很是低调。许是工作日游客少,唯有几辆观光车停在门口,小鸟停在方向盘上歇腿。
极具设计感的外墙和眼前的耕地、远处的小民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扫码入园后,便又是另一番景象。
现代的高科技包装了候鸟的家园,虚拟主播、声控、视频、动画多种形式呈现候鸟栖息的生态景观。
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不同的主题这里有分设不同的展厅,甚至为启蒙期的低龄儿童提供了课外实践的活动去处,每到学年的春游、秋游季,这里就成了小学生们的户外课堂。
诚然,最生动的课堂总是在生活里。
再回到起点,看看另一头的景观。
绕着栈道一路向北骑行,便是小镇的另一个村庄文石,背山面水,因石闻名,村民信仰妈祖娘娘,在天妃庙的基础上,村里自发修建了妈祖广场。
透过城墙的洞口,可以留住远方的船只。屹立十米高的妈祖雕像,面朝着大海,守护着身后的家家户户。
△天妃降世浮雕
一顶竹编帽、一只小渔船、一杆木船浆、一根照明灯,如此便是滩涂渔民谋生的全部家当。
小船晃晃悠悠,大船的马达嘟嘟作响,惊起一阵飞鸟。妈祖传说庇佑下的小渔村,是一个碧水中泛着历史,「登文道」上刻着故事的地方。
石碑前的小路曾是古时江海交接的关口,是水上进出省会的门户为扼守江海通道咽喉的军事要塞。
登文古道,这条古老的渡头之路,几百年来走出了不少贤才、名家,延续着文脉潭头的智慧和才学,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传说在明清两代,绅衿来往及儒童赶京考由此经过免收过渡费。
学子们上省、进京应试都由此登船渡江,闽江囗水急浪大,加上江边泥沙淤积,船只无法靠岸,许多学子都要让人涉水背到江中登船。
△老渡口
后来,学子们便在天妃庙烧香许愿倘若高中或出仕,必献石铺道,道头取名登文道,表明这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可以寓意登上文官仕途。
定睛细看,还能分辨出石头上刻着的某某名字。它们多数早在惊涛拍岸中磨平,有的还顽强地留下足迹。
休憩的渔船安静地停靠在港口,岸上的石头房子已经少有人居住,两旁的沼泽地里唯有螃蟹还在蹦蹦跳跳。
抓蟹的村民凭着多年的生存技巧,看准一个洞,双手一扑,抓住小螃蟹放进腰上的篓子里。
有时也不是那么幸运,「眼看着抓到了,结果还是被它逃走了」,渔民还说,这样抓来的小螃蟹要养特别特别久,但最终它也逃不开变成大螃蟹,进入市场,摆上餐桌的命运,完成自己平凡的一生。
「嘟嘟嘟嘟嘟......」马达声又响起了,渔船再度出海。
乡村的夜晚总是来得比城市快一些。
太阳下山不久,公园里的小灯便开始营业。栈道沿线的小灯,星星点点连城线,终点是远处海中央的灯塔。
也许是离机场较近的缘故,飞机、云层、星星都离得格外近,文化石长廊的灯光,成为整个园区最亮的暖光源。
△文化石长廊
月亮打下的影子,在石板路上婆娑,芦苇叶发出沙沙响声,海浪拍石的节奏清晰可辨。唯有耳旁的蛐蛐声,让人有种还在夏天的错觉。
夜深人静,星光入梦。历史在流传,新的小镇故事也依旧在上演。
近期回顾烟台山才不是只有老洋房烟台山觅食风貌区福州人到底有多爱吃丸子小丸子,大乾坤古寺内外,生活表里,东泰路自在呼吸横向的它五味俱全,纵向的它跨越古今-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