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王岩春雨的科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4/5221502.html

王岩

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建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总工,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福建气象》主编

春雨是好雨,

浪漫的雨,

多情的雨。

在中华诗词中,

直接吟唱春雨的有数百首,

写不尽春雨的缠绵,

诉不完夜雨的情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如梦令》,

在惜春感怀之外,

无意中描绘了春雨的特征,

或许正是春雨的特征,

赋予诗人更多的灵感。

什么是春雨,

特点是什么呢?

春雨就是春天里下的雨。经过少雨的秋冬季,人们迎来了气温回升,雨水增多的春天,在“久旱”盼甘霖的时候,迎来了知时节的春雨。在福建,春雨一般指3~4月份的降水,从天气系统上讲春雨属于锋区降水,具有雨势偏小、时空分布均匀、容易出现连阴雨、夜雨偏多等特点。比如在福州,春雨的夜雨量占同期总雨量53%,明显多于5~6月份的39%;平均雨天降水量3月份为8mm,明显小于5~6月份的13mm。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的《春夜喜雨》恰当地

评价春雨的好处,

一是好在春雨来的正是时候,

二是好在夜雨不扰民,

三是好在小雨容易滋润土壤植被,

不易形成洪涝。

"霏霏春雨细如丝,

正是春寒欺客时。"

陆游的诗形象地描写了

绵绵春雨“细如丝”的外在特征。

春雨比较均匀,

不像夏季强对流天气造成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样的局地性降水。

如果用两军作战比喻,春雨多属四面出击的连续的小规模游击战斗,而且擅长借助辐射降温开展夜战。相比5~6月雨季的降水则属于春夏之交,副热带高压向北挺进时,冷暖空气在锋面上最后的阵地性战役大决战,常有局地性持续性强降水,比如福建汛期大洪涝主要发生在雨季的闽江流域。

形成春雨特点的原因有哪些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转,四季轮回,带来降水的季节性变化。由冬入春,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来自西南方暖湿气流逐渐活跃加强,恰是天气转折,此消彼长,势均力敌之际,容易维持持续性和区域性的连绵阴雨的胶着状态,造成比较均匀的雨水时空分布。

夜雨多,和降水形成机理有关。降水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在适合的低温条件下凝结成雨滴形成的,空气中水汽越多(相对湿度越大),空气降温幅度越大,形成的雨滴一般就越多。夜间由于辐射降温,气温下降有利雨滴形成,此种辐射降温的影响,在冷暖气流势力相对比较弱且气温处于雨滴形成的敏感边界的春季和山谷地区会更明显一些。于是,便有下面这些诗所描述的夜雨特征:"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风散五更雨,鸟啼三月春。

——唐刘得仁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

春雨比较细小,这是由于春季对流强度一般不及夏季,大气中上升气流相对较弱,有利于小雨滴的降落,形成这样的春雨景观:"

春雨如毛又似埃,

云开还合合还开。

怪来春晚寒如许,

无赖桐花领取来。

——宋杨万里

漫漫平湖接远天,

濛濛细雨湿轻烟。

野桥横著草深外,

何处渡头人上船。

——宋楼钥"

要说明的是,同样是夜间辐射降温,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反而不利强对流天气形成,对夏季夜雨形成反而影响不大。

在中华诗词中似乎特别钟情于夜雨和小雨,这除了春雨特性有关外,和春天气候、物候景观容易触发诗人情感有关。

春天万物复苏,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孟郊的诗生动描绘了

雨后草争出,叶更翠的景色。

草木如此,人也不例外,春雨是草木复苏的生命之源,也是诗人才思灵感之泉。面对氤氲缥缈的春雨即景,在夜深人静感性思维之时,听雨打窗台,更容易激发诗人的才思和浮想。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诗描写了

温润丝滑的雨丝中,

令人陶醉的绝色烟柳和诗情画意。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

梦来还隔一重帘。"

——清纳兰容若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

春夜闻雨声,

可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昨夜东坡春雨足,

乌鹊喜,报新晴。"

——宋苏轼

春雨源于自然,

属于生活,

更属于春天的希望。

往期推荐

论《山行》的气象科学性与动态美

如何识别雨凇和雾凇?

邮票中的中国学者名人与气象

??文字

王岩

??图片

百度图库

?设计

FJTL编辑部

本文来自福建科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