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文明开始的地方,昙石山,这里有你
发生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掘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昙石山至目前已历经九次挖掘,史实证明作为古福州人的“根脉”,昙石山的意义是多元的。
昙石山首先是“进化”的。按照考古界的惯例,以最先发现地区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包括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漫长历史发展时期。从昙石山遗址考证三层反映的不同变化内涵更知昙石山是“进化”的:其下层(一期、二期)文化遗存,距今-年前,以接近于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的红衣陶斧龙山文化的灰陶、灰黄陶系为代表;其上层(三期和四期),则是距今-年前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以橙黄陶、赭衣陶和印纹硬陶等为代表,这些年代大约在夏、商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昙石山其次是“演化”的。昙石山考古学的文化证明,聚集在闽江下游这片山水相伴、江海交汇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福州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之一,即考古界认定的“昙石山人”。从“昙石山人留存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骸中得到证实,“昙石山人”经过千万年的“演化”,其人种具有卵圆形头骨、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凹陷、眼眶圆钝和铲形门齿等,接近于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同时又具有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的某种特征。
昙石山再而是“俗化”的。远古时代县石山一带是海湾地带,在海洋和河流的汇合处,当时的昙石山先民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渔猎、兼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劳动。这些通过发掘出的烧陶的窑基、取暖的火塘、房屋的残基和墓穴等,可以证实已被“俗化”的昙石山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有了原始的小村落,并且多数已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父系氏族公社,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原始社会“俗化”的生活。
昙石山再其次是“同化”的。昙石山文化陶器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福州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水平,从个性意义上来讲,她有别于同期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具有属于东南沿海一带富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文化表现;但从共性意义上讲,它与台湾的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之间同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不仅相似而且“同化”性日趋明显,更与相近的“越文化”遗存具有更多的共性与联系。
昙石山再再次是“文化”的。从昙石山考古发掘发现的六样堪称“中华之最”的宝贝:如“中华第一灯”、昙石山人颧骨、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提线陶簋、竖立坑中的殉葬男奴和18件陶斧,无可非议地表明,昙石山文化是东南沿海原始社会人类劳动的缩影,是福州古代海洋文化的摇篮,更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和古福州人的最初“根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