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地,长乐吴航闽江口
中旬从长乐返厦,驱车前往高速路口,途中偶然看见旅行景点标志牌,指示前方不远就是闽江入海口,反正时间尚早,就沿着道路往闽江口开去。不多时,道路便到了江边上,忽见一尊巨大石像矗立在滚滚闽江之滨,旁边还有亭台围栏,看来是个江滨公园之类的景区,遂停车观望,走进一看,原来雕像主人却是明代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景区则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建造的郑和广场。
福州长乐郑和广场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周年纪念而建造的闽江口主旅游景区之一。长乐作为郑和轮船七下西洋的驻泊港和开洋基地,留出许多相关郑和的历史传说故事和历史人文遗址。建此景区,含有铭记历史、爱国教育等功能。
郑和雕像高14.05米,代表郑和七下西洋首航时间的公年年;底座宽7米、高2.8米,寓意前后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雕像重约吨,能抗12级强风、8级左右地震灾害,是全球至今为止最大的一尊郑和塑像。雕像临江屹立,面向大海,人物模型伟岸巍然,神色刚毅,最能体现郑和勇于进取、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雄风浩气。
史料记载,郑和率领多条船、2万多人七下西洋,历经28年,到达30多个国家,航程十万余里。规模之大、造船和航海技术之先进、到达国家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航程之远、贸易之盛,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而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地和开洋起点。当年,长乐太平港楼船如林,旌旗蔽日,郑和船队每次开洋,必集结于此整训,等到冬至以后东北季风来临再开船出海。
至于为什么选择从长乐开洋,有资料说郑和身边有精通航运的长乐籍从属,因其大力举荐的结果;野史亦传,郑和七下西洋其真目的并非“宣德化柔”,而是身负明成祖朱棣的密令,寻找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帝下落。再联想起刚去过的宁德上金贝神秘古墓,一度传为是建文帝的陵寝,两地相隔不过百余公里,这其中似乎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照正统的说法,郑和下西洋意在“宣德化柔远人”和“与诸番贸易”。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与南亚、东南亚、东非等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太平港的开发中不断有航海遗存出现,年,地质部门对这里的勘探显示仍能钻探到瓷器碎片层。《明史·郑和》、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三保太监》、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其所著《星槎胜览》等史料也佐证了郑和下西洋舟师历次驻泊长乐的史实。
为纪念和弘扬郑和下西洋拓展海丝之路的精神,长乐市兴建了郑和广场,建成郑和航海馆、郑和巨雕、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船、祭海坛、郑和舟师起锚处等多处纪念性建筑景观。
郑和的影响在长乐无处不在,甚至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郑和信仰。据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专家考证,长乐显应宫供奉的神像“巡海大臣”,即为郑和。在长乐还保存着诸多珍贵的郑和遗迹,街头巷尾仍流传着郑和的传说。
长乐是著名的侨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有关人士认为,正是追随郑和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长乐子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并回来推动长乐商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