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闽商发祥地,马可波罗笔下的国际
假若时光倒流百年,到福州市上下杭看到的必是满目繁华。如果说三坊七巷是达官贵人汇聚之处,那么上下杭毫无疑问是百年前福州的CBD。
早在明清时期上下杭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这里遍布药行、布行、颜料行、茶楼、酒肆,多达两百多家,到了民国,又开设了洋行、银行、邮局、保险公司……一时物阜繁盛,有着“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
打造后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台江区,以隆平路为中轴,串联上杭街、下杭街、三捷河、中平路横向四街,形成“四横一纵”的街区。历经了繁荣与沧桑的它,沉淀下来的都是抹不去的美感。想访古探幽的,上下杭不会让你失望。
来福州的游客大多会奔着三坊七巷而去,往往忽略了上下杭,殊不知上下杭才是福州旧时的中心,虽然范围比三坊七巷小一些,但却更有料,这些旧建筑仿佛拥有时空的神秘力量,带你回到逝去的年代。
去上下杭的交通路线很多,乘坐公交10、15、路至中亭街、文化宫、学军路站的任意一个,下车步行百米即达。
“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来的,码头的意思,远在北宋时,上下杭是闽江水域,来往船只装卸货物的地方,上下杭由此成为物产集散枢纽,特别是五口通商之后上下杭更是成为了马可?波罗笔下的国际商港。
岁月更递,上下杭保存了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一栋栋老房子犹如一页页泛黄的线装书,记载着过往的云烟。
清末,上下杭聚集了众多商界大佬,他们以家乡的县籍为单位,纷纷兴建同乡会馆,多达14座,上下杭由此被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这便是商会中的“带头大哥”福州市商会,建于清宣统三年,是上下杭最大的古厝。
会馆是双杭的一大人文景观,这些会馆通常是馆庙结合,甚至奇特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华,内有厅堂、戏台、酒楼,有的还设了书斋、花园,集交易、聚会、住宿于一体。
每个商会都有自己的江湖,永春商会、德化商会和谐了,在同一栋楼里。楼有三层,一、二层是西式建筑,第三层是重檐歇山顶的中式清代建筑。永德会馆不仅具有商帮文化,更有海丝文化,值得一探。
建郡会馆位于上杭路63号,是建宁府下辖的七个县的商人联合建的,相当于今天的驻榕办。光绪三十一年(年)2月13日,福州各界民众在建郡会馆集会,反对法国商人拐骗名福州人去巴拿马运河当苦工。在各界协同下,被拐人员全部获救。
合春商号,是福州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号之一,里面我就不做介绍了。
高氏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为高氏书斋,前院有鎏金《朱子家训》,足见高家很注重培养子孙的德行。
如今上下杭繁华航运不再,但古桥、古河、古树和古建筑有幸保留了不少,曾氏祠堂坐落在下杭路号,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后人、福州第一大纸行创业者曾文乾购造,是福州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
祠堂占地很大,一根根粗大的石柱撑起一方乾坤,夏天很凉爽,也适合拍照。
里面正在搞“苍霞人家”生活的主题展览,我扫了一眼,挂有大人物视察这里的照片。
上下杭除了会馆多,教堂、庙宇也林立其间,与其它建筑相得益彰,争相辉艳。
尚书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寺庙,十分气派,是纪念南宋著名爱国民族英雄、抗元烈士陈文龙的。陈文龙是与抗元英雄文天祥齐名的角色,不幸被元兵捕获,之后绝食而死,人们很敬仰他,便建了一座庙,后人称为尚书庙。须说明的是陈文龙没当过“尚书”,而且朝廷只设了吏、礼、兵、刑、户、工部,并没有“水”部,但陈文龙却是“敕封水部尚书”,这就奇怪了。
“官船拜尚书,民船拜妈祖”,陈文龙有“海丝保护神”之誉,郑和七下西洋屡将福州港作为驻泊点,多次至此庙奉请尚书公金身护航。
普通渔民也会在起航前及到岸后来此庙祭拜,祈求平安,听说十分灵验。
张真君祖殿也为明朝时期的建筑,殿面阔三间,深四间,在明清时期商贾们供奉张真君为“商神”,留下了无数个传奇的发财神话。
庙门口右侧竖着一个大葫芦,那是香炉,正前方有铜炉。
殿前有河,每当涨潮时,达道河、三捷河、新桥仔河这三条小河的潮水如三军交锋,激宕往来,互不相让,形成“河水两头涨”的奇观,这也是福州谚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的由来,迎合了商人“财源滚滚”的吉利彩头。
在上下杭还有座观音庵,建得晚些,为清朝建筑,红色墙体,与故宫撞色,墙面写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芸芸众生,佛度有缘人,虔诚的信徒诵念着经文,把整个街区衬托得分外祥和。
从一个斜坡上去,是采峰别墅,主人是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乃百年前所建,今天成了难得的静谧之地。
不是小别墅哟,超级富豪的家,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由大门、坊门、照壁、庭院、主楼和园林组成,是福州近代别墅的优秀代表。
主楼设开敞式挑廊,连通北、东、西三面,建筑所用地砖、木材均从海外而来。
后院是个花园,想必当年这里是妻妾成群,夜夜笙歌。
人走屋空,主人飘落何处了?后代也没有吗?
上下杭有古韵悠扬的街巷,有中西合璧的老建筑,还有潮流时尚的金银里步行街。
紫岩馆是卖紫砂壶的店,又是喝茶的地方,旧时商贩们热情的叫卖声仿佛回荡在耳边,你或许还能细数出那些鼎鼎有名的商人。
这里早已退却了往日商贾往来的喧嚣,多了一份闲适的舒缓和清雅的诗境,走进故事馆,听听商人们跌宕的经历吧。
老房子总给人一种让人迷恋的味道,国学馆更是如此。
馆不小,有院落,有学习室。
鹿森书店开在利发巷,从名字上就能感觉到它的不一般,我以为它只有书,却另有一座咖啡厅,还有大把的乐器,一家很有情怀的书店,有你的生活美学。
初看“誉芙蓉”不知是啥,走进去原来是书画馆,文青们快来。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另外两宝是脱胎漆器和角梳。曾经老福州们走亲访友时,若忽逢大雨,做东的总是会将一把油纸伞塞到你手里,不仅仅是为遮雨,更是一种情谊的表达。这些传统工艺遗留下的日用品,正以艺术品的形式发扬光大。
上下杭原有的很多老房子盖得中西合璧,它们搭在一起,也并不违和。
西洋房子特别适合拍照,想当年它是各国领事、洋行职员、新派学生频繁出入的地方。隆平路15号过去是刘天记棉布行,而今墙上加刻了“为人民服务”几个字。
古美建筑在下杭,风味美食在上杭。这里有酒楼、酒吧、甜品店,也有大排档。
王庄阿咪大排档味美价廉,生意好到爆,永远在排桌号。
大排档雕塑生动表现了旧时福州人的生活、饮食,仔细看了桌上的菜,一盘红烧肉、一盘钉螺、一盘螃蟹,三碗酒,雕塑生动形象,挺有趣!
又一个考我的店名,“土伯”是啥?
进了店,方知是餐馆,土伯原名“郑依土”,时间一久他的真名被大家都忘了,街头巷尾的人只管唤他“土伯”。他子承父业,做出的捞化口味好、分量足,在众店中脱颖而出。
旧时双杭,酒楼林立,时光变迁,繁华退尽。红灯笼高挂,青瓦飞檐,小桥流水人家,这便是双杭古酒馆给人的初印象。进去点一壶甜糯米酒,再来几碟下酒菜:麻辣鸭舌、口水鸡……喜欢古风又想喝点小酒的小姐姐,来这里一定会给好评。
民国时期每天有上千担茶叶从上下杭输往世界各地,如今每条街上仍开着茶馆,比如“馥源”,每天茶香四溢,它还售卖网红甜点、饮品。
又如“舒叙茶馆”,也是喝茶的好地方。
尽管改建时拆掉了一些难以保留的古民厝,但毕竟有很多恢复了旧时的模样,不少老屋打造成了文艺小资的咖啡厅,这个露天咖啡座,很欧洲,咖啡的香气弥漫街头。
麦当劳进驻了,传统与时尚在这里如水交融。
如果你要找拍写真的好去处,建议来上下杭,小众,人少,景好……
逛着逛着,惊喜地看到我听网课的“大扬影像”也设在这里,赶紧进去拜见老师。
进来不光可以学习摄影知识,里面还卖奶茶,喝着奶茶听课,太妙了,精神食粮与物质全齐啦。
三通桥是上下杭的一处著名景观,桥位没移改之前,有达道河、三捷河、新桥仔河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流淌。
桥上有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富龙我蹭拍一张,但愿不会惹出什么麻烦。
星安桥建于清朝,是旧时驶入福州城的重要航道之一,桥周围聚居了众多渔民人家,夜晚从桥上四顾,万家渔火闪烁,如今只能从斑驳的桥体去追寻往事。
星安河有点南京秦淮河的感觉,河面上每间隔一定时间就会放“雾”,营造一种仙境的感觉,我在河边流连了许久。曾经川流的商船再也无法驶入这里,通江达海的喧嚣退变为小桥流水的悠闲。
星河巷里的建筑变得精美了,以前那些挂满衣服、电线如蜘蛛网的棚屋房不见了,在巷里静静地走走看看,感觉挺好的。不同于三坊七巷的进屋要买门票,这里所有的大屋小屋统统都任你翻遍。
上下坊处于三坊七巷的光环之下,显得有些寂寞。漫步在改造后的上下杭,穿梭于传统砖楼之间,偶尔抬头还能看到西洋铁艺窗台,在这里你看得见历史,也触摸得到故纸堆外有温度的生活。
上下杭承载着福州商帮文化,它的荣耀已成过往,但它的情怀仍在,榕城故事在这里继续发生着。
上下杭,一个权威诉说福州商帮历史的街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