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零碳路线图福建省
零碳工厂精心梳理了各省市近零碳排放区的相关政策和建设路径,今天我们推出零碳路线图-福建省。
“近零碳排放区”是一个需要政策引领、方案指导、产业协调、企业配合、金融托举的综合性复杂方案。“近零碳排放区”并不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通过工艺升级、能源替代、碳排放交易等技术与金融手段,实现碳排放的削减与中和,接近近零碳状态。
“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尚无先例可循,但在“双碳”背景下将会是未来各省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将有力促进省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9福建省
要深化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科学实施能耗双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福建省省委书记
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建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更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让碧海银滩、海豚逐浪常在,让田园相依、百姓安居常在。
——福建省省长
一、福建省低碳发展概况
福建省工业总产值从年的4.2亿元增长到年的4.9万亿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为主导,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为支撑,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但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在福建工业中的占比还较高,对能源、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较大,对环境影响也较大。
经过多年的环境整治及清洁生产、低碳循环工业模式的推广,福建省工业绿色发展有很大进步,福建省"双控"工作成效显著,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37亿吨标准煤,"十三五"时期以来增长约万吨;能耗强度为千克标准煤/万元,"十三五"时期以来下降约15.3%,预计能够超额完成全省"十三五"时期"双控"目标。展望未来,福建省持续推进"双控"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统筹好节能与减排,经济与环境,政府与市场,生产与生活等多维度要素,推动全省节能减碳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福建省将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建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力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筼筜湖治理、木兰溪治理等经验。突出机制创新,推进南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改革,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更多福建经验。突出绿色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深化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发展抽水蓄能,推动电化学、氢能等新型储能设施建设。突出综合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系统推进闽江、九龙江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海岸带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批重大工程。突出污染防治,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完成第二轮省级例行督察,把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好;更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e1]
二、福建低碳政策演进
三、实施路径
福建在碳达峰具备优势,从资源禀赋看,福建具备建设万海上风电、万核电、万太阳能发电的电力装机条件,截至年分别仅实现装机、、万千瓦,分别仅占资源量的6.9%、29.0%、20.2%,综合资源开发率仅14.2%。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居于全国首位,“绿碳”资源潜力大;此外,福建拥有13.6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蓝碳”资源潜力大,拥有富集的海岸带蓝碳、渔业蓝碳和微生物蓝碳,每年可形成万吨海洋碳汇。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实现近零碳排放;
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围绕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新能源,建设东南沿海清洁能源基地;紧跟国家化石能源消费中煤炭5年达峰、石油年达峰、天然气年达峰进程,推进天然气对煤炭、石油的资源替代;同时,推进新能源产业向上游的装备制造、工程服务和下游的储能产业、数字能源服务延伸,链条化布局、集群化发展,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能源新发展格局。
碳交易。以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为引领,构建碳排放权价格形成机制和控碳成本价格传导机制,通过全国碳排放权登记注册系统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进行注册登记和市场交易,在碳中和的同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生产绿色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全面低碳转型,大力发展低碳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深入推进。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提高福建省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支撑。狠抓绿色技术攻关,支持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龙头企业“培优扶强”行动。发挥福建省生态资源优势,实施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工程,提升碳汇能力。支持福建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碳达峰碳中和智库,有效发挥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作用。
四、案例推荐
(一)中国石化福建泉州石油南安水头加油站
背景
中国石化福建石油“零碳综合加能站”在泉州南安水头正式投营,这一加能站是中国石化福建石油首座“碳中和”加油站,有加油、充换电、光伏发电、购物、洗车、司机之家、麦当劳、便民服务等业态,是名副其实的“零碳”+“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站点。
零碳路径
该站通过光伏发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所发电量基本能满足加油站日常生产经营和生活用电需求。在光照充足时,多余电量还可上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可减排二氧化碳超吨,年节约电费近四成。该站还设置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将站内生活污水通过一体式智能净化处理器进行处理,实现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引入配备水循环系统的新型洗车机,洗车用水减少七成,预计每年可节约用水吨。配备污水回收处理装置,将雨水、经过处理后的洗车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回收,用于站内绿化浇灌、地面冲洗,预计每年可节约用水吨。通过升级改造,该站不仅成为福建首座获得“碳中和认证证书”的加油站,还成为集加油、充换电、光伏发电、购物、洗车、爱心驿站、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零碳”+“综合服务”站点。
(二)福建厦门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背景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厦门市始终牢记要“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的殷切嘱托,围绕低碳优先、绿色发展、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在厦门岛内打造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片区在实现近零碳排放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持续减碳余吨,入选年度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路径
一是提升碳汇做加法。以全面加强现有林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点,合理设计植树造林工程阶段性目标,在功能性建筑物周围开展绿化行动,进一步提高社区植被覆盖面积和品质,最终形成多功能、复合型的森林植被体系,有效巩固植被综合碳汇能力。计划完成林相改造总面积亩,目前片区林地总面积已达公顷、总蓄积量达5.2万立方米。二是降低排放做减法。以全面拆除违法建设和推行垃圾分类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整体景观,恢复东坪山自然环境的宁静优美。东坪山整治提升工作共处置违建栋,违建面积多平方米,清理占地面积平方米,累计减碳量吨。三是协同增效做乘法。优化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拆除违建,整治违规会所、农家乐、小作坊、非法养殖等污染单元,推动产业优化,实现多重叠加效应和复合倍增效应。四是污染防治做除法。推进污水管网提升改造,新建污水管道5.2千米,实现片区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溯源整治东坪山水库、东山水库周边排污口23个,水库水质达到Ⅲ类功能区标准。做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分类类别和分类处理“三个全覆盖”,实现片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五、双碳大家谈
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
作为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我省拥有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且宁德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新能源头部企业,为我省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了大力发展我省绿色经济,率先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快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尽快以科学和公认的方法,核算我省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地区和行业分布情况,夯实数据基础。同时,科学规划我省实现“双碳”目标所配套的能源结构改革方案,明确年和年前我省传统石化能源与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结构比例。
建议加快制定我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好我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使绿色经济成为我省未来的支柱产业。
福建省人大代表、九牧党委书记林孝发:
我国虽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卫浴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企业走的依然是低价竞争模式,在全球聚焦“双碳”背景下,为中国传统卫浴产业转型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也需要向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双杠杆,第一它能撬动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生态,带来更好更高端的业绩产能增长,第二把数字化作为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的一个新优势。
福建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刘明华:
为继续响应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福建生态建设,建议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基础性设施保障,建立逐层联动的管理体制,构建农林废弃物污染目录,提高群众认识水平和低碳参与度,形成绿色发展的社会共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重点加强对农林废弃物利用的研究,培养碳学科方面的人才,布局“双碳”平台以实现资源互通。同时,加速形成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打造零碳、低碳循环型企业。
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