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探访候鸟天堂闽江河口湿地

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红树林一角(4月20日摄)。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照片)。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游客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鸟长廊观赏游玩(4月20日摄)。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只尖尾滨鹬在觅食(4月20日摄)。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一只白鹭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觅食(4月20日摄)。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白鹭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觅食(4月20日摄)。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只反嘴鹬在水中觅食(4月20日摄)。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牛背鹭在觅食(4月20日摄)。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4月20日,一只水鸟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觅食。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4月20日,一群水鸟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4月20日,一群水鸟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塘停歇。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4月20日,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鸟者用望远镜观看湿地鸟类。

地处福建福州闽江入海口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护面积公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拥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年6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有40%的物种在湿地生活或者繁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本文来源:中国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