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个世界遗产,最近火了,你去过吗

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39.net/pf/a_4687762.html

传说中,

以高寿著称的彭祖与其二子武、夷,

曾在今福建崇安西南乡一带隐居。

适逢洪水泛滥,

武、夷兄弟率众开山凿石,

挖河渠疏导洪水,造福一方。

为了纪念他们,

当地人将开挖河道时

堆垒的小土石山称为“武夷山”。

后来,“武夷”一名

囊括了闽赣之间纵贯南北的雄伟山脉。

图片|福建省旅游地图·摄图网

其中,狭义的武夷山,

特指江西与福建两省交界处,

武夷山脉北段主峰地带的山地。

这里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双世遗”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并于近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千百年来,自然与文化

在这片近千平方公里的净土完美交融,

天人合一,茶禅一味。

图片|武夷山茶园·摄图网

山水之胜

近代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曾经走遍四方,

可当他游历武夷山后,

竟叹为观止,说:

“闽省有此特殊天然美的风景……

外国人好奇,如到此一游,

必誉为‘东方之瑞士’。”

陈嘉庚对武夷山大加赞赏,

认为其不逊色于闻名世界的瑞士风光。

作为我国第4处、

世界第23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武夷山以丹霞地貌为主体,

怀抱碧水丹山的绚丽美景,

自古享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

图片|武夷山水·摄图网

在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变后,

武夷山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山不在高,却极具气魄,

水不在深,也颇有灵韵,

在我国名山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溪贯群山,两岸列岩岫。”

一条幽深清澈的溪流盘绕于山间,

以九曲溪、天游峰、桃源洞、

天心岩、虎啸岩为代表的景点,

点缀在丹崖群峰之中,

构成奇幻百出的山水之胜。

如果说临水望山、登山望水的美景,

是这座名山的面子,

那构成这片绿水青山的万物生灵

就是它的里子。

图片|山从武夷成群出·图虫创意

随着海拔递增,

武夷山陡峭的斜坡与深邃的峡谷中,

有常绿阔叶林带、针叶阔叶过渡林带、

温性针叶林带等五个植被带,

分布着南方铁杉、小叶黄杨、

武夷玉山竹等珍稀植物群落,

森林覆盖率达97%,

绿荫常在,如沐春风。

一言以蔽之,

武夷山拥有北纬28°上

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

图片|武夷山的竹林·摄图网

由于植物资源丰富,

武夷山也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天然避难所”。

包括黑麂、金铁豺、黄腹角雉、崇安髭蟾(角怪)、

穿山甲等在内的珍稀动物,

分布于山林之中。

当地昆虫亦尤为丰富,

以金斑喙凤蝶极具代表性。

这是我国最稀有的蝴蝶之一,

在野外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稀,

常被誉为“国蝶”。

它们在林间振动梦幻般的翅膀,

穿梭于原始的角落,一般难觅踪迹。

图片|穿山甲·摄图网

山水之间,充满玄妙幻想。

武夷山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天堂,

也是古代隐居者的理想乡。

自有神仙传说以来,

武夷山就在道教道场中颇有威望,

道家将武夷山列为

“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位,

视其为人间仙境,

无数修道者在此采药、炼丹。

那些羽化成仙的传说故事中,

隐含着武夷山人

不问世事、向往自然的人生追求,

铭刻在摩崖石刻的印迹中,引后人无限遐想。

图片|泛舟武夷山·摄图网

漫步武夷山间,

泛舟九曲溪上,

可乘着竹筏来到大王峰南麓的武夷宫。

武夷宫的创建者,

是一个闲散的皇家子弟,

即词人皇帝、南唐后主李煜的叔叔李良佐。

李良佐放着荣华富贵不享,

辞别尚在皇位的哥哥李璟,

来到武夷山隐居修道,长达37年。

皇帝哥哥怕弟弟受苦,才在武夷山修建宫观。

在这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宫观抬头仰望,

只见云海翻腾,

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身处其间,犹如在俗世之外。

理学中心

追寻闽越文化的根脉,

武夷山亦为其发源地之一。

除上文所述的传说外,

武夷山名称的由来,

一说出自上古南迁至此的古东夷“虎方”部落,

本来称为“虎夷”。

唐代为避讳,

因唐朝皇帝祖先名字叫李虎,才改称“武夷”。

地处东南一隅、世外桃源般的武夷山,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至今,武夷山悬崖绝壁上,

还遗留有体现古闽人

特有葬俗的悬棺与“虹桥板”等,

往上可追溯到年前古闽族的船棺遗址。

图片|武夷山回音壁·摄图网

距今武夷山市区35公里,

已有多年历史的闽越王城,

在武夷山烙印了岁月的沧桑。

先秦越国衰落后,

一部分贵胄避走南山(武夷山),

建立闽越国。

这个由越王勾践之后裔无诸开创的古国,

曾经加入秦末起义的浪潮,

助汉高祖攻楚,写下福建文明史的第一页。

史载,闽越人生活在

武夷山到闽江两岸一带,

武夷山为其文化中心。

这座汉代王城倚靠山势挺拔的武夷群峰,

百年间繁荣发展,

直到汉武帝时期闽越国被灭,

才走向没落,此后沉睡了两千年。

图片|武夷山春秋馆·摄图网

古闽越文化,

在两千载风霜中剥落成一片斑驳的遗迹,

也成为武夷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名片。

武夷山中,

还有许多与山脉走向相交叉的垭口,

为古代的“关隘”,

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与军事要冲。

古时候,

北人南迁到闽赣交界后,

常会经过武夷山道。

图片|武夷山登山道·摄图网

《武夷山志》记载:

“闽人知学,自野王始。”

南北朝时,文学家顾野王为避战乱,

率领吴郡名门子弟南下,

通过山道险隘,到武夷山定居,

在此传播教化,启迪民智。

儒学随着中原士民南渡,传入武夷山。

到了两宋时期,

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因一批文人学者的出现,

一跃成为当时的理学中心,

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

图片|武夷山大王峰一角·摄图网

年,

47岁的福建人游酢辞官还乡,

定居武夷山。

这位兼学理学、禅宗,

曾与好友杨时“程门立雪”的儒家宗师,

来到武夷山创建书院,聚徒讲学,

于铁象岩上筑精舍水云寮,

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

浮云之下的水云寮,

后来被称为理学南传的第一站,

时过千年,遗址尚存。

当初,游酢与杨时学成南归时,

他们的老师程颐欣慰地说:“吾道南矣!”

图片|明·仇英《程门立雪图》,描绘宋代杨时与游酢在下雪天拜谒理学宗师程颐,因程颐在屋中休息,杨、游二人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时,地上积雪已有一尺深·网络

游酢、杨时二人在闽北创立的“道南学派”,

于武夷山中生根发芽。

杨时的学生罗从彦、朱松(朱熹之父)

都曾到武夷山游历。

此后,

大半生都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的朱熹,

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年,朱熹之父朱松病逝,

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

崇安(今武夷山市)的好友刘子羽等人。

14岁的朱熹跟随母亲来到武夷山下五夫镇,

在父亲生前好友的照顾下

开始了读书求学的生涯,

从此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

图片|朱熹(-),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一生大部分时间定居于武夷山,故有人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网络

武夷山给了大儒无限的遐想,

朱熹醉心于经史子集,

也醉心于山水草木之中。

他在武夷山隐居期间,

“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处,

竟日目不瞬。饮酒不过两三行,又移一处”,

写诗自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

尽是休闲之乐。

朱熹一生在武夷山住了四十余年,

晚年辞官归隐后,在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

面临清流,背倚高山,著述、讲学不辍。

四方学子名士慕名云集,

使武夷山成为文化名山。

图片|武夷山烟雨风光·摄图网

武夷山的独特风景,

记录了儒家学究天人、温柔敦厚的本性。

在武夷山,

朱熹写下了广为传唱的一首求学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位理学宗师结束他起起伏伏的一生时,

最放不下的不是儒学经典,

而是代表中国式浪漫的《楚辞》,

就像他在武夷山的闲适生活一样。

图片|武夷山瀑布·摄图网

远离尘嚣的武夷山,

引来无数名人驻足。

抗金名将刘子羽(朱熹义父)、

壮志难酬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清廉正直的明代御史陈省等历代迁客骚人,

先后来到武夷山,

坐观流水潺潺、云卷云舒。

有人闻达于诸侯,

有人归隐于山林,

达则兼济,退可独善,

武夷山水赋予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也让他们找到了不同的人生活法。

图片|武夷山九曲溪漂流·摄图网

茶禅一味

四千年来,

武夷山人文荟萃,包罗万象。

闽越文化、宗教文化、理学文化

与诸多摩崖碑刻、遗址

奠定了其多彩多元的文化内涵,

而如今常为人称道的,

还有当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图片|武夷山采茶季节的茶农·摄图网

武夷茶从千余年前绵延至今,

早在南朝时就以名茶“晚甘侯”享誉一时,

到唐宋时愈发受到皇室重视,

武夷茶被称为“研膏”、“腊面”,价同黄金,

而在这些三教同山的山谷中,

涌现了不少善于制茶的茶僧,

所谓“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续茶经》)。

禅茶文化源远流长,

唐宋以后,

兴盛一时的禅宗在武夷山落地开花。

中唐时期的著名禅师马祖道一

曾经到武夷山驻锡说法。

马祖道一青年时求学于南岳怀让禅师。

一天,怀让让马祖拿一块砖在地上磨。

马祖不解,问师父,磨砖是为了什么?

怀让说,要做一面镜子。

马祖十分惊讶:“磨砖岂得成镜?”

怀让回答道,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耶?

南岳怀让见马祖道一仍有不明之处,

接着解释说:

“如牛驾车不行,打车是,打牛即是?”

这则禅宗的小故事,

读来趣味盎然,

也说明修行并不拘泥于坐禅等形式的束缚。

图片|中国茶道·摄图网

年少时在武夷山读书的朱熹,

也热衷于此道。

据说,朱熹进京赶考时,

他的老师刘子羽检查其背包,

只有一本武夷山禅师道谦编的《大慧语录》。

马祖道一之后,

武夷山佛教愈发兴盛。

明末清初,

武夷山名僧释超全作《武夷茶歌》,

在雨夜高楼之上,

与友人斗茶品茗,笑谈直至天明。

这位茶僧早年参加郑成功抗清,

冒死背着时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

曾樱的尸体突出重围,

将其葬于金门,

后来才在武夷山出家为僧。

图片|武夷山新茶·图虫创意

茶,是武夷山文化与自然的共同象征。

千百年来,

在武夷山中修行求学的文人、道士、僧侣,

与当地的茶农躬耕茶园,制作茶叶,

通过细致地道的工艺,

成就武夷茶独特的韵味。

明代,郑和下西洋,

携带大量武夷茶作为与外国交往的礼物。

荷兰东印度公司开辟东方航路后,

也从中国沿海收购武夷茶运往欧洲。

到明末清初,山西茶商到武夷山收购茶叶,

以当溪两岸的下梅村为起点,

经过万里茶路,直至俄罗斯恰克图,

再运往欧洲销售。

这条纵贯中国南北方的茶叶贸易通道,

成为晋商重要的致富之路。

近代以后,

广州、潮汕、漳州、泉州、厦门等茶帮兴起,

北上茶叶之路被海上茶路代替,

武夷茶从闽、粤口岸

大量销往世界各地,享誉至今。

武夷茶农忙碌于一年四季,

从深秋到早春的种植,

还有全年多次的锄草、施肥、修剪,

一刻不得闲。

茶叶的制作,也需经过繁冗的工序,

包括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

烘焙、匀堆、拣剔、分选、复火、装箱等。

再加上茶叶本身独特的生长环境与优质品种,

方能得到正宗的武夷茶,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

大红袍、水金龟、正山小种等。

图片|大红袍茶叶·摄图网

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的桐木村,

被认为是红茶的发源地。

当地生产的正山小种,

被称为“红茶鼻祖”,

是桐木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当地人传说,明朝时,

一支军队由江西进入福建,

途径武夷山的关隘桐木关,夜宿茶厂。

由于正值采茶时节,

茶厂铺满了刚采下的茶叶,

准备做绿茶的鲜叶被军人当做床垫。

军队离去后,当地茶农心急如焚,

急忙用当地盛产的松木烧火,

将茶叶烘干,没想到,

这些烘干后变成“次品”的茶叶

被送往外地贩卖后,

深受大众喜爱,销量愈发走俏。

几年后,

桐木关的百姓开始专门制作

这种以前没做过的茶叶,

这就是后来的正山小种红茶。

图片|武夷山红茶·摄图网

产于武夷山的另一种名茶大红袍,

则深藏着武夷山的自然文化底蕴。

一说,大红袍之名出自

皇帝赐给一位福建状元的红袍。

另有一种说法,

其名称源自被当地人称为野猴的武夷大安猴。

相传,大红袍的茶叶本来生长

在武夷山九龙窠险峻的峡谷内,

只有两株,人们没办法上去采摘。

后来,茶农掌握了猴子善于攀爬的习性,

驯服武夷山的大安猴,

令其上树采摘,

因被驯服的猴子身穿红色坎肩,

便将此茶称为“大红袍”。

图片|武夷山大红袍一说得名于帮茶农采茶的山中野猴·摄图网

宋代,朱熹在武夷精舍居住时,

也养了这么一只猴子,

不知朱熹是否也曾让它上山采茶。

如今,武夷山茶香不散,

遍布各处的茶园

与大街小巷的茶叶店、摊,

仍然传承着这方天地的茶禅一味。

图片|武夷茶文化·摄图网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数千年来,武夷山水

融汇了岁月悠长与山河沧桑,

犹如现世的桃源。

三教九流、文人雅客皆云集于此,

或著书立说,或隐居山林,或种茶采茶。

儒生的“孔颜之乐”、

僧人的“心生欢喜”、

道家的“求仙问道”,

与武夷的山水之胜、书院宫观

构成这片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

无论世间如何纷扰,山中自然清静。

或许,每个人心中

都有一座武夷山。

图片|武夷山上的茶叶·摄图网

...完...

参考文献: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方志出版社,

黄进:《武夷山丹霞地貌》,科学出版社,

余泽岚:《闲话武夷山》,漓江出版社,

来玉英:《多元文化孕育下的武夷礼俗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黄德林:《发达国家国家公园发展及中国国家公园进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8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