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戏曲文化要守正创新谱写新篇章人民资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植根于八闽大地,赓续着福建历史文化血脉,是福建乃至全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作为非遗大省,福建目前拥有省级以上传统戏剧类非遗49项。近年来,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福建戏曲文化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人才队伍老化、演出剧本陈旧以及受众群体萎缩等问题。因而,必须着力于培育青年传承人、打开创作新局面、扩大当下受众群,谱写福建戏曲文化新篇章。
凝聚新力量,培育青年传承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解决我省戏曲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不仅要继续推进现有演员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研修、研习、培训工作,而且应注重人才队伍的总体建设,包括演员、编剧、导演、乐师、舞美设计师以及推广与传播人员等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传知育人的优势,将传承人的培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为福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是积极探索戏曲专业教育模式。借鉴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闽剧表演大专班经验,在各艺术院校继续推行与戏曲院团二元主导的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表演人才整体学历。在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内设立地方戏曲专业,如梨园戏专业,以梨园戏表演、器乐、编导及文化产业等为培养方向,促进与企业、院团、戏曲传承人的合作,构建“1+X”互动教学模式,即实行高校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培养方式,多师协同,从学理和实践两方面完善教学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健全戏曲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开设地方戏曲课程。在高校开设“福建戏曲文化概论”“福建戏曲艺术鉴赏”等公共选修课,普及福建戏曲文化基础知识,提高整体性文化认同。在服装设计、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专业中开展融合戏服、音乐、舞蹈、杂技等地方戏曲元素的实践教学,如在当代服饰文化的设计中纳入古戏服的版型、构造、刺绣、图案等文化符号,使传统戏服文化乃至戏曲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推进福建戏曲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学、传播学、广告学、编导等专业中开设“戏曲文化与旅游”“戏曲文化产业”“戏曲文化传播”“戏曲编剧”“戏曲导演”等专业选修课,将专业理论运用于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中,培育应用型戏曲人才。
三是建设地方戏曲高校传承实践基地。打破高校以教师为主体的戏曲研究格局,成立师生组合的研究团队,吸纳有浓厚兴趣的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深入探索、创新式的研究与学习,加深青年学子对福建戏曲价值及内涵的理解,提升戏曲研究理论水平,使其自觉成为福建戏曲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承者。依托美术学、设计学等专业,成立由大学生组成的“戏曲文创产品设计团队”“戏曲文化创意实验中心”等,引导学生将福建戏曲文化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的现代设计中,为福建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讴歌新时代,打开创作新局面。剧目生产是戏曲艺术永葆活力的重要源泉。新时期的福建戏曲创作要守正创新,遵循不同剧种本体规律,以传统曲牌为要,依腔填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增强观众意识,扩大题材,演绎与诠释现代精神、现代意识,创作出彰显剧种艺术特质与当代审美品格、奏响时代强音的新剧目。
一是以观众需求为创作出发点。扎根于民间土壤,用心体验生活、提炼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建立与人民之间的精神联系。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在接地气和聚人气上下功夫,从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出发,创作出既能让观众看得懂、喜欢看又能体现现实关怀和精神价值的佳作。
二是立足本土文化,讲好福建故事。以高甲戏《浮海孤臣》《郑成功》、闽剧《兰花赋》等新编历史剧为标杆,深挖各地历史人文资源,将历史大事搬上舞台,将历史人物变成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展现本土历史人物事件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以古鉴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及对当代生活的思考。同时,要丰富和发展剧目题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