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饭不怕晚黄河迎来最长禁渔期,鱼类能否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但如果从水流量来看,黄河并不能算是一条大河。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不过亿立方米,在全国的河流中排名十位开外,其水流量甚至比不上长度仅公里的闽江。
缺水,天然注定了黄河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就拿鱼类资源来说,短短几十年时间内,黄河鱼类的天然捕捞量已经下降到10万吨以下,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减产80%以上,渔业产量不足全国淡水鱼产量的千分之二,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毫无疑问,黄河鱼类生存状况比“无鱼”的长江更加严峻。长江十年禁渔之后,黄河仍旧不见动静,保持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为期3个月的禁渔期不变。这么短的时间对于鱼类的繁殖、成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为何更好保护鱼类资源,年2月份,农业农村部门“官宣”调整黄河禁渔制度,之前3个月的禁渔期,被延长到4个月,即每年4月至7月,在黄河宁夏段至入海口,禁止除休闲垂钓外的所有捕捞作业;与此同时,在黄河河源区及上游重点水域,从年4月1日起至年12月31日实行全年禁渔。
对黄河中下游来说,禁渔时间延长一个月,这也是黄河中下游史上最长的禁渔期,时间为4个月。4个月时间,能否挽救黄河鱼类的“存亡危机”?不少网友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要了解这些问题,先来看看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哪些重要的鱼种。
在黄河宁夏段,最著名的鱼类莫过于北方铜鱼了,这种鱼主要生活在靖远、中卫一带,习惯在急流中洄游、繁殖。北方铜鱼又名鸽子鱼,肉质细腻鲜美,曾是上贡皇室的贡品。由于人为捕捞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北方铜鱼的数量急转直下,目前已经到了濒危的境地,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鱼类名录。
另外一种和北方铜鱼外形相似的鱼类——大鼻吻鮈,生存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不过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段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除了北方铜鱼之外,黄河历史上最为出名的鱼类莫过于黄河鲤鱼了,当年产量最大的也是黄河鲤鱼。自黄河宁夏、内蒙段至郑州、山东段,黄河鲤鱼一度有很高的捕捞量。
在历史上,黄河鲤与太湖银鱼、松江鲈鱼、长江鲥鱼,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鱼”。
到了本世纪,黄河鲤鱼的种群资源急剧衰退,在局部区域甚至难觅其踪,加上违规放生等因素,黄河鲤鱼的基因已经被严重同化,真正野生的黄河鲤更是凤毛麟角,千金难求。
除此之外,黄河鲶鱼、刀鱼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刀鱼不必多说,早已经从黄河下游销声匿迹,黄河鲶鱼也在苟延残喘,数量已经大不如前。
由于食物来源减少,黄河下游曾经出现的大型鱼类,早已经消失殆尽,比如中华鲟、白鲟等巨无霸,也曾是黄河中的一员,如今已经全部从黄河中消失。
目前,黄河鱼类资源枯竭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能否让鱼类完全缓过劲来,完成自我救赎?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黄河主要鱼类的成长周期来看,达到性成熟需要短则需要2-3年时间,只要禁渔时间小于鱼类达到繁殖能力的时间,就意味着它们可能还没有产卵的机会,就已经被人为捕捞,种群资源恢复就无从谈起。
那么为何黄河中下游禁渔时间没有像上游重点水域一样,将期限延长到4年甚至更久,而只是短短的4个月呢?这里面恐怕有两个层次的原因。
其一,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相对于长江流域来说,仍相对滞后,全面禁渔对渔民生活影响较大。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的渔民数量在2-3万人左右,虽然数量不多,但全面禁渔仍涉及渔民转产转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难题。
图:黄河流域的渔民其二,和黄河上游的冷水性鱼类不同,黄河下游的鱼类达到繁殖期的时间相对较短,繁殖能力相对较强,通过每年4个月的禁渔期,既可以达到长期生态修补的作用,又不波及渔民生活,也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俗话说“好饭不怕晚”,黄河延长禁渔期,对鱼类资源保护来说,也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随着大环境的改变,不排除黄河流域像长江那样,实施长期禁渔的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