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头版关注福州
今天
福州登上了
《人民日报》头版!
来看看具体内容——
报道全文
截污清淤美化河岸
又见碧水润榕城
人民日报记者颜珂邵玉姿
打铁港边住了36年,福建福州市民林艳庭却几乎认不出它眼下的模样:两岸密密麻麻的老房子没了踪影,一湾碧水,绿树相拥。“样子变了,气味也变了。”
年5月9日,绿意盎然的打铁港公园。叶义斌/摄
“榕城”福州水网密布,多条河流润泽城区。城市化飞速向前,基础设施却没有跟上。回应群众呼声,年,一场力度空前的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开始推进。
通过水系治理,福州水更清、河更畅、景更美。叶义斌/摄
先摸病症。市领导带着相关职能部门密集调研,踏遍所有内河水系。“病”得最厉害的内河,往往窝在老旧小区,房屋挤满河岸,有的甚至盖过河道。有个场景,市建设局副局长朱宸熠至今记忆清晰:穿过几间旧屋,摸到一条河边,河面满是垃圾,老鼠踩着垃圾就在上面跑。
内河水系巡查队在晋安河水巡逻。陈建国/摄
问题出在哪?市领导请来闽江畔有经验的船工渔民座谈,一句话就点出病灶:“污水收不住,客水(意为活水)进不来。”
工人在梅峰河地埋式污水处理站调试设备。叶义斌/摄
收污水,靠管网。城区地下管网多公里,福州下决心摸底,有“病害”的居然占七成。管网空白处更叫人头疼:老旧片区污水直排,周遭小河自然不堪重负。
工作人员在飞凤河取水化验。叶义斌/摄
病症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管网。“这轮治水,从一开始就瞄着治本。”朱宸熠说。
祥坂污水处理厂。叶义斌/摄
给现有管网“治病”,清淤、修复、更新一起上。多公里管道,福州已经“治”了多公里,剩余公里也将在今年完成。另一道“防线”更紧迫——管网收不住的污水,沿河直排的污水,都得截住。
位于东西河上的智能截流井。陈暖/摄
“过去不是没试过截污,可河岸都被房屋占着,建设部门单打独斗,只能把截污管埋河里,几年下来,大多损坏。”在福州工作35年,历经数轮治水,市规划院院长高学珑道出此轮治水的不同:主要领导牵头,市主导、区负责、部门统筹,综合治理。
福州城区首座花园式地下污水处理站——梅峰河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叶义斌/摄
内河两侧,挤占河道、直排污水的房子,大约万平方米。福州用了天,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拆迁。大口径球墨铸铁截污管沿河埋了足足公里,加上个截流井,把直排污水彻底兜住。兜住了再“打扫”,福州用“笨办法”——干塘清淤,让河道彻底“洗澡”,清出淤泥万立方米。
金港河再生水处理站。陈暖/摄
截污水,引活水。闽江近海有潮汐,利用潮位差,每天引多万立方米闽江水入城,沿内河“走一遭”。如今,福州内河流速保持在每秒0.2米以上。
光明港。谢何平/摄
截至去年底,福州已完成99条主干河道、28条支流治理,建成区44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在此基础上福州又做“加法”:种树、修路、亮灯、造景、建园,多公里步道,串起个滨河公园,水道“嵌”进绿道,成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台屿河。陈奇/摄
治水提升了生态,也带火了老旧小区改造。去年,林艳庭在打铁港边的老房子被征迁了,她用补偿款在闽江边买了一套江景房,“我现在住的星港社区有多户居民,大多借老旧小区改造住上了好房子。”
福州的内河越来越美了!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