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汇聚闽派批评研讨会共论文艺批评如
「本文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12月26日讯(本网记者蔡丽洁)12月24日,“文艺批评如何助推文艺创作高质量提升”主题研讨交流活动在福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建德、《小说选刊》原主编王干,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俞兆平,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罗礼平等三十多位知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高校学者、研究员围绕主题研讨交流,深入探寻文艺创作发展的新路径。
知名学者汇聚闽派批评研讨会,共论文艺批评如何助推文艺创作高质量提升(主办方供图)
陆建德在研讨会上肯定了闽派批评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成就。他表示,“闽派批评”要做到“由闽籍而中国而世界”,文艺评论既要有立足点,同时也要有开放的态度和全球性的视野,即使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时,也要有开放的眼光,以推动新形式的文学创作。除此之外,文学批评应该着眼于作品本身,走出个人的狭隘的认识,截取文本中最积极的营养和能量。
“闽派批评,风格多样又整体雄浑”,王干在研讨会上总结了闽派批评的特点。他反思回顾自己曾经的对福建文学的研究,表示“在福建孕育而生的朦胧诗具不仅具有开创性,还具有延续性、辐射性和传承性。从年到年是朦胧诗的兴盛时期,直到年先锋文学诞生时,朦胧诗的美学特征已全方位被先锋文学所接受。”王干从开创性、延续性角度出发,提出“新时期文学的源头更应该是在福建孕育的朦胧诗”的观点,激发了在座研究员的思考。
俞兆平从提出文学批评如何推动文艺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他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即要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要达这一标准,文学创作者就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超越性的哲学精神观。伟大作品源于“终极性回望”,即对人类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他认为,文学研究可以着聚焦作家文本中“对人类行为与心理动机的关心和书写,对人类活动与思索奥秘的追求”,去发现作家创作出的永恒的形象,以此哲学观潜移默化地化溶于文学批评与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在社会结构大转型、文明深刻变革、自我重构、世界重组、知识重构的时代,文学批评有责任对时代变动中的文学创作进行把控和遴选,直面文学的现实问题,自觉自信地肯定那些具有‘较大思想深度与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创作”,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谈到,对文学批评来说要提高质量,要“从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出发,以文学批评的话语和作家一起去揭示作品创作中历史必然性与历史的现实条件,把握历史变动的问题,实现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练暑生,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切入,提出“作家就是批评家,批评家要进入创作现场”观点。他还强调批评家的两个素养,面对媒介技术革新催生的新的文艺形式,对新现象、新经验的敏锐观察,是批评家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学批评要进入创作现场,积累新时代美学经验,掌握面对市场创作不同文艺生产和消费关系的认知,应该是当前批评家最基本的素养。
三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级编辑卢辉提出了当下文学批评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他认为,文学批评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全民性阅读危机:主要体现在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的资讯消费、狭窄的思考空间以及模糊的精神领地。批评话语的“无我化”,文艺批评独立性的丧失、专业性缺位,使文艺批评变异,成为猎奇市场的消费品。文学创作与批评,应在不断呼应时代主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