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跨越时光的年轮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m.39.net/pf/a_6453269.html

(此文已被编入《匠心筑梦》一书)

自古闽人善舟,茫茫大海,惟舟惟行,从远古到近代,从独木舟到铁甲舰,无不凝结着福建沿海先民的聪明和智慧

福州位于福建东部沿海,闽江下游,群山环绕,东临大海,天然有约的条件造就了福州历史上发达的造船业。

福州造船渊源最早可追溯到迄今-年的新石器时代,昙石山的闽人先祖已学会造舟技术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猎生活,周秦时期,闽越部族先民即“以舟为车,以揖为马”著称。

时居福州的先民向周王朝进贡珍贵的丝绸和特产,史书记载,他们进贡的路线是“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可见当时的先民已经有较为发达的航海技术。

喜欢一件事,只是一个开始,热爱和坚持,才能将它做到极致,这段话是16岁当船工、55岁担任保时捷首席设计师的华人设计师赖平说的。却非常适合把青春热血甚至灵魂都献给造船业的马尾人。

——题记

时间回到年11月15日,那是我到达马尾造船厂的第二天,我被安排到马尾造船厂修船部采访,第一次到福州,第一次到船厂,想象着万吨巨轮停泊江岸,心中充满好奇和期待。

修船部位于马尾造船厂老厂,所谓老厂是对应新厂而言,早在年,马尾造船厂主址区的搬迁扩建工程就已经列入福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工业项目,有着百年传承的马尾造船厂将和周边的总理船证衙门、罗星塔以及昭忠祠和船证文化博物馆一并列入福建省重点打造的船政文化旅游区,现在,马尾造船厂新厂区已经在闽江口粗芦岛马尾船政(连江)工业园投产运营,百年船政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在马尾船厂工作了四十多个年头的林长明来说,他对马尾厂的发展进程如数家珍,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作为沿海十四个对外开放城市的福州更是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话题就从一艘正在该厂船坞里修理的茂名“恒宇9号”说起。

年中秋前夕,“恒宇9号”油轮由广州驶往宁波港,船上满载着吨石脑油,还有19名船员,行驶途中,他们得到有关气象部门的台风预警,今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已经在洋面生成,有可能正面袭击福建,且登陆地点有较大不确定性,要求在相关海域作业的船舶及时回港避浪,沿线海域停航。“恒宇9号“立即做出应急预案,停止航行,进港避浪。

“莫兰蒂“台风袭来时,海上狂风暴雨,停泊在泉州围头湾大搬礁避浪的“恒宇9号”被狂啸的巨风掀起的山一样的汹涌巨浪抽打并撕扯着,导致锚链断裂,船体走锚,偌大的船身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到处冲撞,后又搁浅,船体机舱进水,整条船断电失去动力。15日凌晨3点,泉州市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恒宇9号”轮求助电话,立即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指示船长启动应急发电机,进一步核查进水部位、吃水和破损情况,密切监控水密舱室以及进水速度,并指导船员做好自救,叮嘱他们密切注意与附近船舶的联系,并通过VTS指挥系统呼叫附近船舶注意该轮动向。同时,中心还将险情第一时间上报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协调拖轮及专业救助船舶前往救助。但是因为现场风力大,救助艇根本无法靠近。

也就在这个时候,远在福州马尾船厂的林长明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并及时和李金栋等一起带领技术人员前往出事海域,看到如此庞大的钢铁油轮高位搁浅,他们的心里感到沉甸甸的,当时因台风刚停,海况恶劣,救助艇难以靠近,为了争取更多的作业时间,他们技术人员一行立即对事故船舶进行了水深检测等一系列工作,查看该船是否有修好的可能。台风过后,潜水员重新检查船体,发现该船的损坏程度难以想象,搁浅后,船体随着涌浪与礁石不断碰撞,导致船体出现多处破洞及裂缝,内底板、外壳以及船底严重变形,特别是船底钢板,几乎像踩烂的泥巴一样坑洼不平,钢板开裂,舵杆弯曲,这艘万吨巨轮几乎被台风“莫兰蒂”抽打得遍体鳞伤。

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论证,马尾厂修船部的技术人员们对“恒宇9号”大油轮进行了全方位的会诊。为船东及时拿出了可行性的修理方案、计划、价位表以及各种技术性数据等等,在船东、船级社以及保险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审验后,经海事部门批准进港报关,该船最终被拖至马尾造船厂的船坞里。

林长明谈话的时候,楼道上走来一个穿着白色工装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恒宇9号”的船长胡少喜,这位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打交道的船长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目光炯炯,双方寒暄坐定后,我忽然很冒昧地向这位船长提出了一个近乎幼稚的问题,为什么选择马尾厂修船,胡少喜的面色即刻庄重起来,他十分认真地说,马尾船厂有百年船政的光荣历史,从硬件上说,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船坞的大小和他们的船型十分匹配,另一方面这里修船的技术人员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像林长明、李金栋这些人可以说在整个船业界都是闻名遐迩,他们不但会修船,还会造船,在世界经济萎靡滑坡的时候,制造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而修船业又是劳动密集型,受市场导向的影响非常严重,马尾厂作为国有企业,不但有大批的技术人员和行业骨干,更重要的是有诚信,信誉高,品牌好,服务周到,价格合理,不拖期,全世界十大船级社都认可马尾厂。他发自内心的说,历史的东西不能轻易抹去,马尾造船厂有一个魂在里面,丢掉这个魂,就是一个空架子了。对这位船长发自肺腑的言谈,我立刻对坐在眼前的这些马尾人肃然起敬。

是啊,有着百年历史的马尾造船厂历经风雨,薪火相传,传承的就是中国工人富国图强的精神和自信,19世纪60年代,为了抵御列强的坚船利炮,时任江浙总督左宗棠呼吁“欲治海盗以固海防,尤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年的6月,清政府在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任命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历经一百五十年的风雨,现在,每一个走进马尾造船厂的人总是被它厚重而辉煌的历史感染着,第一眼看见的就是矗立在大门口的沈葆桢塑像,塑像的基座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这句话已经成了几代马尾人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座右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依附创办时的基业,一百五十年后仍然进行着同样生产活动的企业,应该是为数寥寥,而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民族企业,从一百五十年前的福建船政,到马尾造船厂到今天的马尾船政工业园,从第一台国内蒸汽机的制造到第一架飞机的诞生,从第一艘木壳兵轮“万年清号”到甲午海战的“平远舰”,从第一艘箱集装箱散货船到现在的海工饱和潜艇支持船,一代又一代的马尾人在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土地上铸造并传承着一个不老的“马尾”神话。

喜欢一件事,只是一个开始,热爱和坚持,才能将它做到极致,这段话是16岁当船工、55岁担任保时捷首席设计师的华人设计师赖平说的。却非常适合把青春热血甚至灵魂都献给造船业的马尾人。

63

在采访期间,李金栋的手机不时地响起,他几次起身到外面接听电话,我隐隐地听到他在说:主机轴条齿轮箱运转起来了吗?左右两桨的螺帽换掉了吗?望着他消瘦的背影,这位老人的话又在我的耳边回响:小时候我上有姐姐,下有六个弟妹,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都过来了,现在子孙绕膝,儿女承欢,我能干一天工作就是对这个老厂的回报,他的话朴实而富含真情,也只有“马尾人”才会对这座百年老厂产生如此的眷恋。

林长明也是马尾船厂发展和壮大的见证人,当年他和李金栋一起从福建交通学校毕业进入马尾造船厂,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从那时起,他就与马尾厂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他目睹并亲自参与了修船事业的风风雨雨,亲身经历了船厂在改革的洪流中发生的变化。

从当年进入轮机车间从事船机修理,到年被公司任命为修船事业部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他说,在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职工们的思想观念都难以适应自主经营业务的新模式,当船厂出现亏损,生产出现滑坡,职工情绪产生波动的时候,他们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率先在全厂实行独立自主经营,放下大锅饭,开始自己找米下锅过日子。修船部开始运营后,他们从一开始的修船对象海军的小舰艇和海关边防的小型巡逻艇、小油轮这些吨位吨级以下的船只为出发点,积极提高修船技术水平,从而争取大吨位船舶的修理,自主开发新的客户,在激烈竞争的修船市场寻找落脚点,经过市场调研,他们发现航道局的工程船都在级吨位以上,非常适合马尾厂的坞修,为此,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福建省航道局、福建省港口工程公司、武汉航道局、天津航道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承修了这些单位的浮吊船、打桩船、挖泥船和航道工程船,通过这些工程项目,不但显示了自己的修船实力,还在省内外的修船市场上占据了自己独特的领地。

拓展了新的领域,了解了航运动态,摸清了市场方向,修船部的客户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水涨船高,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骨干,修理了泊靠2吨级的船舶后,他们决定开辟境外市场,不但承担了台湾渔轮零航修工程,还承接外轮进厂修理,最初承修的外籍轮船“卡巴娜”轮和“新建利”轮,对此,林长明至今记忆犹新。

修船业务的不断升级,给全厂也带来新的生机,为了增强修船生产的后劲,厂部决定将厂里唯一的二千吨级船坞改造扩建成为二万吨级新船坞,这一重大举措无疑对修船部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为了不影响生产,他们破天荒想出了“借鸡下蛋”的办法,一方面到外地借坞生产,同时又在场内码头现场泊修,这两项举措将改造船坞和对生产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处,而此刻的修船部,则在崎岖的山道上,僻静的海滩里过起了“借鸡生蛋”的“苦”日子,在缺淡水缺电的陌生之地,他们在甲板上打过地铺,忍受过蚊虫叮咬,经历过烈日暴雨的洗礼,在缺少吊装设备的炎炎夏日发明土法上马,不但顺利地完成了“天闽星”轮的承修任务,还锻炼了一只非常能吃苦,非常有战斗力的修船队伍。

新船坞改造升级后,修船部承接了海军“”导弹护卫舰的进坞修理任务,从此,修船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年,举全厂之力为外籍船东建造的第一艘大吨位挖泥船也在紧锣密鼓地生产当中,当年造好该船后,为了实验这条立方挖泥船的功力,试航的时候他们把船开到了上海吴淞口,这里僵硬无比的江底铁板沙令许多的挖泥船望而却步,该船却在这里大显身手。然而,大船造好交付使用的时候,外籍船东却百般刁难,甚至“骨头里挑鸡蛋”,最后以种种理由弃船,这件事在马尾厂引起不小的骚动,造好的船被搁置下来,福建省航务局购置了这条设计超前、装备精良的挖泥船,并为该船命名为“闽骏2号”,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该船就担负起闽江河道的疏浚和治理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船台上,我看见了这艘屡建奇功的挖沙船静静地泊在岸边,它正在这里进行例行的常规检修,参加当年造船的李金栋说,从造船到修船,二十多年来,这条船再没有离开过我。李金栋老人动情地说:“二十多年来,每次看到它的身影,我就想起当年建造它时的情景,那时候,加班加点,沐风沥雨是很正常的事情,自从它建成后,就没有离开过闽江,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这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船厂老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他的眼中饱含深情,疼爱的眼光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望着“闽浚二号”,我举起相机,为老人按下了快门。

从年马尾造船厂改制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起,船厂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胜利吉大”、“瑞太3号”、“白天鹅”等一批大型船舶的大修任务也相继落在了修船部的干部职工身上,在年轻的黄以豪、蔡长岳二位经理的带领下,林长明积极主动协助他们工作,以往制约修船部的瓶颈一个个被打开,生产局面日新月异,马尾船厂修船部的声誉日益显赫,得到了各个航运公司的青睐和认可。修船部的产值连年提高,年,担任修船事业部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的林长明成为修船部成立以来的第十二任负责人,从那时候起,他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九年,秉承了修船部一贯的吃苦耐劳、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发扬着马尾人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传承着马尾人薪火相传的情怀,和修船部的其他同仁齐心协力,以修船周期平均8——12天的高效一次又一次赢得了船东的赞扬,尤其克服一切困难,满足了像中国远洋航运公司和外籍船东的要求,即使工程量再大,也不拖期,工业产值从多万一举创下万元的产值。去年,修船部再次创下辉煌业绩,“东雅”、“海巡”、“金柯18、“消拖9、“闽浚2、“新海鳄”、“运兴、“台富3、“富国兴”、“恒宇、“骊龙”、“新淮安”等30多条船舶的修理工程捷报频传。这些船舶包括冷藏船、挖泥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工程船以及大型油轮,今年一季度,修船事业部已经提前完成了巴拿马籍冷藏船KENTAMARU的修理任务,得到台湾船东的大力赞许,还承接了香港集装箱JIHONG的进坞修理。二季度,又完成巴拿马油轮“开福繁荣”的双壳改造任务和香港籍“骐龙”号的舵杆、舵叶以及特检项目的修理,此外,“福星拖1”、“闽浚2”、“宏英”和“”昌盛集1”以及“新淮安”等船舶都得到了及时的维修。

采访结束,离开修船部的时候,经过批准,我戴上安全帽,绕过脚下的缆绳和钢轨,小心翼翼走上三十多米长的钢铁坞门,坞门的一边是滚滚闽江,另一边就是深达二三十米的坞底,站在坞门往下看,瞬间紧张起来,两眼眩晕,内心有如临深渊的恐惧。沿着坞壁上宛若天梯的台阶一步步走到坞底,此刻,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山一样雄伟的钢铁巨轮,我站在船尾的舵壁下,人小如蚁,使劲仰起头也看不到它的顶部。而更令我敬佩的是正在各个工作面上耐心专注、紧张工作的师傅们,面对机器的轰鸣声,流星般钢花四溅的工作场景,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师傅们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戴着面罩,提着焊枪,在狭窄的船舱底部仰着头焊接,焊光照亮了他们汗流浃背的面庞,但他们的神情却异常专注,眼睛始终盯着焊接处。有的师傅像蜘蛛侠一样攀附在巨轮的船体外侧,粗大的锚链在起重机的吊装下哗哗作响,他们正在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精心打造着这艘钢铁巨轮。而此刻,这艘曾经遭受台风重创的“恒宇9号”静静地泊在被江水拥抱的船坞里,等待着拂去伤痕,重新起航。

正在坞底监察生产的安全员邱江生走过来,带着我沿着多米长的船坞一边走一边讲解,告诉我船底的师傅们要进行测氧、测爆,排油后才能举起焊枪,被礁石碰撞变形的船板要一块块割开,重新焊接新板,有时候还要俯身从狭窄的缝隙间钻进船体内,像现场搜救一样或蹲或趴,或仰卧或平躺,一根根油管、一个个零件都要做细致而周密的检查。我被现场紧张而忙碌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这里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大的技术支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我对这些平凡的人们由衷地心生敬佩。显然,这样充满激情的火热现场不适合我这个“闲人”的存在,否则,我真的想融入他们蓬勃的生产生活中,去体验一种叫“马尾人”的精神和情怀。

马尾,马尾,滔滔闽江目睹了你的百年风云,跨越历史的年轮,你见证了过去,也必将见证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8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