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次福州渔民在同一水域捞出的物件,
“近日,我父亲像往常一样出海捕虫寻,但船行驶时网被勾住了,打捞起来发现是一个铜制物件。父亲就让我联系船博馆的工作人员来看,并且捐给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大连海洋大学学生李铭说,他的父亲李乃先是闽江口渔民,8月底,其父亲出海捕虫寻时捞到古船舷窗,如今在相同水域又捞得一件文物。
据专家初步推断,
该铜制物为车钟底座,
或与上次打捞起的舷窗同属20世纪初
欧洲造“靖安”号(德国造)运输舰。
不仅如此,
该文物或为福州抗战的实物史料,
在国内较为少见。
渔民李乃先捕时捞出的铜制船舶车钟底座
捞起的车钟底座
或属“靖安”号运输舰
此次捞起的车钟底座长34.6cm,宽34.6cm,高11.5cm。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表示,从该文物的侧面看,能清晰地看到弧形装饰纹。这在现代工业制件当中是不常见的,现代工业制品更为简洁。
经过多方寻找资料比对,陈悦初步判断这是一个船舶车钟底座,且根据出水位置,应属于20世纪初欧洲造“靖安”号(德国造)运输舰露天驾驶台车钟底座。
据了解,车钟又称“传令钟”,是船舶驾驶台与机舱之间用以传达主机转速命令,以及确认执行情况的设备。
“在舰船上,车钟是成对安装,一件在驾驶台,一件在轮机舱,互相联动。车钟表盘上会标有‘全速’‘慢速’‘前进’‘倒车’等刻度,当一方摇动车钟摇柄时,能带动对方车钟上的指针,以表明速率要求或作回复,同时发出声响或指示灯光,以引起操作人员的注意。”陈悦说,每次开航前,值班驾驶员应与值班轮机员核对车钟,以保持车钟命令传达无误。
专家:可能还有沉船遗物
“完整的车钟大致分为三部分:表盘、立柱和底座,表盘用于指示刻度,立柱和底座则起到稳定作用。”陈悦推测,此次打捞起的车钟底座属于露天驾驶台车钟,但由于长期沉没于水底,车钟立柱和表盘都遗失了。而这样的物件在全国罕见,此前所知的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保存有一件北洋海军“济远号”的车钟。
据悉,“靖安”号是德国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海军俘虏了这条舰船,后收编入中国海军,民国期间退役作为商船使用,而后日本入侵,全面抗战在即,福州开始部署闽江防线,从民间征收了不少商船,自沉在闽江口,搭建阻塞线,以防止日本军舰从外海侵入闽江,“靖安”号就在其列。
见到同一水域再次出水珍贵文物,陈悦既欣喜又担忧,他推测该片水域下或许还有不少沉船的遗留物。
陈悦呼吁,希望可以联合交通海事部门对航道标记进行核对,确认是否有沉船记录;同时,希望能进一步查阅档案,发掘史料,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为文物部门调查抗战时期闽江口沉船阻塞线提供资料支持;也希望该水域的渔民在捞起相关物件时,能及时告知文物部门,以免重要的历史物证受损消失。
来源:海峡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