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江河口湿地,这场珍稀鸟类聚会如约而至

北京著名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9192423.html

近日,在位于福建福州的闽江河口湿地,近只小天鹅如约而至,成群的黑脸琵鹭翩翩起舞,上演了一场绝美的鸟类大片。

00:38

拍摄:闽江舟子;制作:林梦佳、王鹏翔。

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是鸟类迁徙季。在闽江河口湿地,这里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重要驿站。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闽江河口湿地每年冬天都会迎来大批越冬候鸟,已经成为鸟的王国,观鸟爱好者的天堂。

1.超种鸟类,观鸟爱好者的天堂

闽江河口湿地有“三宝”——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和勺嘴鹬,都是全球濒危物种。

记者从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了解到,今年,除了近期陆续抵达的近只小天鹅,黑脸琵鹭的数量已达只,均为近年同期最高纪录,还有白琵鹭、白额雁、豆雁、大杓鹬、白腰杓鹬、大滨鹬等珍稀濒危保护鸟种,近2万只水鸟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驻足歇息。

中华凤头燕鸥(左)和大凤头燕鸥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里翱翔觅食。魏培全摄

中华凤头燕鸥,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目前全球仅有只左右。它因稀少神秘而被称为“神话之鸟”,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凤头燕鸥曾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63年,一度被认定已经灭绝。年,福建省在闽江河口湿地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此后,中华凤头燕鸥每年都会现身福建,这里也成为每年全球最早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的地方。

闽江河口湿地,小天鹅展翅。陈伟摄

小天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一种迁徙候鸟,主要生活在北欧以及西伯利亚苔原地带,每年10月开始南飞越冬,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极高,喜欢水质良好、水域开阔、水生植物丰富并有浅滩的环境,与大天鹅的区别在体型和嘴基的黄色偏少。

闽江河口湿地的黑脸琵鹭群。曾振宇摄

就在两周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也成群现身。据介绍,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三年前开始就出现了黑脸琵鹭,目前有10多只黑脸琵鹭成了这里的留鸟。黑脸琵鹭种群数量极为稀少,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勺嘴鹬。陈永昌摄

勺嘴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种群数量仅有多只,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因嘴型特别,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自带饭勺”的小鸟。今年9月,福建省观鸟会调查员在闽江河口湿地鸟类调查活动中,观测到一只勺嘴鹬,时间较往年早了一个月。

2.退养还湿,湿地生态修复不断推进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鸟类数量已被公认为最直观、最重要的生态指标之一。

历史上,闽江河口湿地曾一度“遇险”。

在一处野鸭子自由嬉戏的水面,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介绍,先前这里是大片鱼塘,湿地核心区域家禽饲养、滩涂挖蛏成为常态,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大面积疯长,导致湿地日渐退化。

闽江河口湿地。闽江舟子摄

年,长乐市人民政府在闽江口湿地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年6月,闽江口湿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退养还湿”,实施改造水闸、打通土堰、设置植物隔离带、恢复植被多样性等工程,除治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随着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不断推进。

生态改善后的闽江河口湿地,引来大量候鸟。闽江舟子摄

如今,闽江河口湿地已有鸟类种,其中水鸟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4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37种(极危5种;濒危6种;易危11种;近危15种),鸟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1.7%,占福建省鸟类种数53.0%。走进湿地,随处可见成群的候鸟栖息、飞翔。年,闽江河口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3.让生态红利更好造福于民

观鸟爱好者在闽江河口湿地拍摄到的白腰杓鹬。黄学鼎摄

湿地夕阳美如画。吴海涛摄

在闽江河口,每年冬天,如约而至的珍稀鸟类聚会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佳证明。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正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

“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郑航说,下一步,闽江河口湿地将围绕湿地保护和景观提升,继续开展生态修护,强化日常管理,整治外来物种,同时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周边生态产业的发展,让生态红利更好造福于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