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古道第16集探访福州进京
年10月23日星期六小雨
主题:探访福延古道水路(闽侯大目埕村--汤院古温泉)
起终点:福州闽侯县大目埕村--》闽清梅埔村
年代:宋代古官道
主要景观:大目埕古渡口、汤院古温泉遗址、宋代摩崖石刻
01/大目埕古渡口
国庆节期间,已沿福瓯古道至浦城仙霞岭古道。本次沿着福延古道继续探访先人足迹,福延古道主要以水路为主,驿站也是沿闽江两侧而设。本次探讨的第一站是福延古道水路段的大目埕村。大目埕村位于闽江下游的湖畔,古代闽江商船千帆竞发,航运发达,是通京主要干道。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进京也主要是从福州先乘船溯闽江而上至闽江源头浦城南浦溪的南埔码头,然后转陆路,穿越余里仙霞岭古道至浙江江山,然后转钱塘江水路至京杭大运河进京,这是进京最便捷的一条路线。
▲《闽江上渔船》
▲《闽侯大目埕村村部》
▲《大目埕草场》
古道趣事
经向当地村民余师傅了解,在大目埕村,主要的姓氏就两个,一个是陈氏,一个是余氏。他们的祖先在北宋年间从江西随军来到福建,由于当时福建属蛮夷之地,为了加强当地的统治,从军人员就地安家落户,所以再也没有回去了。而陈氏呢,比余氏要更早来到大目埕村,应该是唐代之前就搬过来了。
据说他们的祖先来到福建时,福建主要是蛮夷人,身材矮小,眼睛也小。军队进来要在此地安家落户,首先要解决配偶问题,为了占用当地的女性,军队将当地男性统统杀死,然后通过抓阄的方式获得配偶,就这样在此传宗接代,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经过中原人群的杂交改良,现在的福建人身材也变高大了些,眼睛也变大了。
02/汤院古温泉遗址和摩崖石刻
从大目埕村继续沿着闽江向北前行,下一站便到了闽侯汤院古温泉,汤院温泉所处的闽江之畔,曾是宋代迎送官员的渡口驿舍,有“冠盖必憩此”的记载。据说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会特地在此地歇息,洗洗天然温泉,然后继续赶路。
经历千年,至今此地的温泉仍相当盛行,整个村子基本都在经营温泉酒店,县道两侧的店老板不停在向开车经过的路人挥手停下,休息休息洗个天然温泉澡再走。
《汤院》
汤院古温泉遗址
汤院原为雪峰崇圣禅寺廨院,系唐代闽中郡西晋京官路水、陆转运驿铺。现存北宋温泉汤池2口,花岗岩块石砌筑,平面呈圆形,径为3米、深约1.2米,周边尚有宋代名人浏览汤院所留三处题刻。
▲《古汤院温泉及驿道遗址》
▲《汤院驿道》
汤院宋代摩崖石刻
关于汤院宋代摩崖石刻,据当地村民说原来有七八块,但就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村民生活条件好了后,将刻有宋代石刻的石碑炸开用来盖房子用了,真是非常可惜。现在仅存的只有三块,县政府已用护栏保护起来了。
这几块石刻均座落在古驿道和古温泉浴池的后山上,说明古代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吃完饭泡完澡则散步到后山,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吟诗作对。
摩崖石刻与宋代抗金名相李纲
据当地村民介绍,原来的摩崖石刻中尚有宋代抗金名相李纲的题刻,现在已没有了。但李纲描绘温泉的诗仍在:“温冷泉源各自流,天教施浴雪峰陬;众生尘垢何时尽,日日人间几度秋。”诗中提到的“雪峰陬”温泉,便是雪峰山脚下、靠近闽江的温泉。李纲另一首诗:“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表达了诗人在荔枝乡中泡温泉,胜似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却无须从岭南飞骑送荔枝的惬意心情。
01汤院住持摩崖石刻
沿着汤院古道20-30米,在路的左侧则可见尚存的第一块摩崖石刻,是汤院住持立的一块禅诗石刻,没有署名和日期,石刻右读,直下,楷书字体,计七行,字径0.16米。全文如下:
“世人尘垢清,田家禾稻秀。何惭千载闲,名落骊山后。百川寒有余,一水暖无极。洗尽来客尘,温温保常德。灵源一何燠(yu),不与众流同。纵蕴天人学,安知造化功。住持沙门立”。
由于此石刻没有署名也没有时间,所以尚无法判断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但是从文字的的意境来看,是符合佛家禅意思想的,通过一方温泉,将匆匆行者身上的尘垢洗清,而且“温温保常德”,要保持良好的品性修养,同时“不与众流同”也说明了为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本色,不要同流合污,教导做人的方法。
▲宋代《汤院住持温泉题刻》
02王安石变法二号人物-吕惠卿摩崖石刻
沿着上一块禅诗石刻,继续往后山走10几米,在一处岩石上刻有吕惠卿温泉摩崖石刻,该题刻刻于宋熙宁辛亥年(年),题刻左读直下楷书,计六行。全文如下:“温陵吕惠卿吉甫,宋熙宁四年辛亥十二月初八人过此,弟和卿、谅卿偕行。僧元欲令留名,乃书于石。”字径0.11米。
吕惠卿(-年),字吉甫,泉州南安水头人,北宋副宰相,王安石变法二号人物。和王安石情同手足,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落井下石而生恨,从司马光和苏辙的评价,在变法中虽有功劳但此人品行不行,所以晚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石刻中的“温陵”指是就是泉州别称。
在熙宁三年(年)九月,吕惠卿因为他父亲离世而去职守孝,守孝一般3年,这时应该是其守孝期间来到了汤院温泉,这个时侯也正是他协助王安石变法事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春风得意。但为什么守孝期间要来到汤院呢?这个留个后人进一步考证吧。
▲宋代《吕惠卿温泉题刻》
03程师孟摩崖石刻
古温泉遗址后山有一方程师孟温泉题刻,题刻刻在一块天然岩石上,刻于宋熙宁庚戌年(年),仅存三块石刻位置相关不远。题刻右读直下,隶书体,计九行,字径0.12米。全文如下:
“大光禄昭文直馆程公,自闽移守帅广东,熙宁庚戌冬庚午刘偁(cheng)、曾伉、陈□、黄彦、黄嘉会、吴周卿、郑景回、湛庸、林璋、刘俨、吴杲(gao)卿、李适、萧承宗、翁□、黄群、陈彝、林甲、刘康夫、吴开,饯送过温泉僧舍,刻石以记”。
程师孟(—),字公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19岁就中进士,熙宁元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府。熙宁三年六月(年农历6月),调任广州知州。在福州任知府一年零九个月,但由于在知府任上做了很多有利于福州百姓的事,当地百姓百姓感念他的治绩和官德,为他建生祠于乌石山千福寺,并在祠旁立有诗碑,镌刻他的诗作。这块石碑,应该是在他调任广州知州的上任途中,途经汤院,他的好友刘偁等19人在一直乘船送到汤院告别。从这来看,足以说明程师孟的人缘相当的好。
程师孟与上一个石刻主人吕惠卿同在一个朝代,程师孟年长17岁,官位吕惠卿大多了,但两者在人品方面的确反差很大,这也告诫后人,为官一任不但能力很重要,而且品行更为重要。
▲宋代《程师孟温泉题刻》
▲《汤院摩崖石刻后山俯瞰闽江》
03/闽清梅埔--中国橄榄之乡
继续沿着闽江蜿蜒前行,便到了闽清的梅埔村,梅埔村位于闽江边上,梅埔的橄榄全国有名,被誉为中国橄榄之乡。
《闽清梅埔村》
下面这张图的颜色非常丰富漂亮,一看就有秋天的感觉。但这不是秋天的枫叶,而是快枯死的松树松针,据了解,当地村民已在联系森林管理部门查明原因保护好这片生态。
《路边发黄的松树》
返程途中,已是黄昏时分,鸟类都相继归巢,恰好看到一群白鹭正栖息在湖边的一棵树上(如下图)。
▲《归鹤》
下一站则则闽清溪口,这也是古代的一个重要渡口,从闽清、永泰和尤溪等地来的仕子商人学子都要经过此地进京或下省城福州。
走过路过,请客官们帮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