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董姓福州琅岐董氏宗祠
中华董姓为汉族姓氏之一,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大致有如下几种来源。一是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这个是被天下董氏认为最主要的源流。另外一种来源与大多数姓氏一样,由少数民族或其他姓氏改姓而来。
董姓以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为主要发源地。后随着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以及战争等影响,董姓族人逐渐从上述等地往外迁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向南方迁徙。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到了明清之时,董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迁徙,以致董姓遍布海内外。
福建的董姓大抵上是随王审之从中原而来,所以董姓在福建福州也发展壮大,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位于闽江入海处的福州市琅岐岛,人杰地灵,岛上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董氏祠堂自然成为岛上最有名的宗祠建筑。据记载:董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年),重修于年,年又重建,历时两年于年底竣工,耗资余万元。现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位列福州十邑名祠之一,成为琅岐岛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景点。
重建后的琅岐董氏宗祠占地1多平方米,
宗祠结合现代建筑装饰材料与古代建筑风格融为为一体,建筑工艺精湛,雕栏玉砌,富丽堂皇,前后总共五进,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祠堂以大理石垒砌围墙,建有一高大仿古门亭楼,亭楼四柱三间以黛青色大理石构建,二重檐歇山顶凌空翘角。一对威武石狮雄踞门前,镇守一祠平安。亭楼门楣上方嵌“正谊堂”鎏金石额,左右饰以腾飞金龙,显得格外庄严气派。
跨进亭楼,眼前是青石面墙,面墙镶嵌6幅先祖事迹石雕,青石圆柱二合突出墙体镌刻二联,中联为董氏门第“帝世豢龙氏,江都旋马家”。边联为“晋国大书昭直史,汉廷对策表醇儒”。祠堂大门正上方“董氏宗祠”四个鎏金楷书,苍劲有力。
穿过遍布绿植的天井进入二进,二进中厅宽敞轩昂、雕梁画栋、绘彩描金。一对盘龙石柱,栩栩如生,可见雕工精湛。两面墙壁镶嵌汉白玉雕刻有明代名臣叶向高等人的诗词手迹8幅,厅内6对柱联,如“父子孙三代贤良兰玉阶前挺秀,宋明清累朝科甲簪缨堂上生辉”“凤屿扬波父子联科世进士,嵩山衍派弟兄同榜双孝廉”等,更是彰显家族显赫,文风鼎盛。
从满是文化气息的回廊走过进入到三进大厅,此为明代木构建筑,穿斗式抬梁,粗大的大红杉木大梁横贯其中。厅内楹联、雕刻清漆鎏金,琳琅满目,无不叙述彰显琅岐董氏历代名贤事迹。神主龛威严肃穆,富丽堂皇,龛内奉祀琅岐董氏列祖列宗,龛前上方悬挂明崇祯帝钦赐董养河的“帝座纶音”巨匾。大厅内还悬挂“父子双进士”“通远军节度使”“布政使”“朝奉大夫”“进士”“文魁”等29面名贤牌匾。
宗祠的四进是“妥遗堂”,奉祀董氏历代先祖宗亲失修遗漏神主位。五进为“怀贤阁”,陈列董氏先祖遗像、传志、谱牒、诗词等族史资料,还有像明代叶向高、翁正春、林烃、董应举、黄和、黄道周等名人的手迹以及出土的明代“董程母宜人墓志铭”等文物,甚是珍贵。
琅岐董氏尊董宗本为一世祖,“靖康之难”后北方汉族随宋室南迁,董氏九世祖董纯永于南宋绍兴年间从河北范阳南下避难入闽至琅岐开基,成为琅岐董氏开基祖。董氏家族自琅岐开基以来,重视文教,因此历代文风极盛,涌现出许多享有盛名的人物,被誉为“世进士”,“文学世家”等等,宗祠内的功名牌匾、书香笔墨就能窥见一斑。出仕为官者更甚,祠堂内悬挂的“朝奉大夫”、“殿直”“布政史”、“进士”、“文魁”、“武魁”、“优贡”、“博士”等名贤牌匾,功名显赫可见一斑。
直至今日,琅岐董氏人丁兴旺,现居琅岐岛约余人,迁居省内各地约人,另有旅居港澳台及美国等地还有约0多人。
ps:董氏郡望有:陇西郡、济阴郡;堂号有:陇西堂、济阴堂、良史堂、直笔堂、登景堂、正谊堂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