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不争之地,我国其他省都是战略要冲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濒临东海和台湾海峡,大陆海岸线长至多公里,陆上与浙江、江西、广东等省为邻,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扼守着从东海进入南海的通道,特别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特殊的军事地理意义。
福建古时为闽越族居地,因而简称闽。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设闽中郡。西汉初年,这里是闽越国的封土。后因福建“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于是将其民徙处江淮之间。三国孙吴经营闽中,设建安郡。晋增设晋安郡。唐代境内有福、建、泉、漳、汀五州。唐上元元年(年),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置福建节度使。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宋雍熙二年(年),改为福建路。南宋时期,福建路设一府、五州、二军,故福建号称“八闽”。
宋末,益王赵昰在福州即帝位,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属江浙行省(元初、元末曾两度置过福建行省)。明初设“福建行中书省”,下辖福州、建平、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8府,后改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明末,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清为福建省,设闽浙总督(驻福州)和福建巡抚,下辖9府2州58县。
福建的自然地理形势与军事行动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该省山岭耸峙,丘陵广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大致有两列,最西一列为武夷山,向东北延伸与浙江境内的仙霞岭相连,平均海拔超过米。山地陡峭,山体连续,河谷狭窄深削,通行极为困难,成为从内地进入福建的天然屏障。东侧一列由博平岭、戴云山、鹫峰山、洞宫山组成,平均海拔米左右,高峰可超过米。山脉被闽江、九龙江等切割,形成许多峡谷和山间盆地。再向东逐渐过渡到海拔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海拔米左右的平原。
丘陵为峡谷、急流切割,互不连续,较为破碎。平原主要有漳州平原,平方公里;福州平原,平方公里;莆仙平原,平方公里;泉州平原,平方公里。沿海河谷盆地和平原,面积狭小,位置封闭,与外界交通联系困难。由于断裂作用与岩性影响,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半岛和岛屿。
二、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的原因
福建省地形分布的这些特征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分别是:山地挺拔且与海岸平行,有利于建立防御体系,利用天然屏障抵御从西边陆上来的和从东边海上来的敌人;沿海平原便于集结和部署沿海防御兵力和火器,也是军粮的供给地;海岸峭立曲折,港口星罗,岛屿成串,易于防守。从整体上看,这样的地形对组织大纵深防御有利。
明代福建御倭,依托省会、府治、县治、关隘和重要的集镇,构筑坚固的城垣,配备一定的兵力和火器,组织联防,互相支援,就是大纵深防御的体现。它既可以阻寇深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可以有力支援沿海卫所的作战;保障战略、战役预备队对入侵之敌展开反击。
福建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0%左右。在这些广布全省的山地丘陵之上,覆盖着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林相季节变化小,植被茂密,便于隐蔽各种防御工事,也利于储存战略物资,既可阻止登陆部队向纵深推进,又是海防前哨的后备基地。在历史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比今天高得多,不少地方保存着原始森林的面貌。
从中原南下进闽的北方将士,极易受瘴气蛇虫的侵袭。西汉人严助在分析进兵福建不利因素时特别强调:“今发兵行数千里,资衣粮,舆轿而逾岭,挖舟而入水。行数百千里,夹以深山竹林,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日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曾未施兵接刃,死伤者必重矣。”又说若以兵人闽,“必雉兔逃人山林险阻。背而去之,是复相群聚。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卒疲倦,食粮乏绝,民苦兵事,盗贼必起。”这是强调福建易守难攻之语。
比瘴气虫蛇更厉害的则是猛兽。历史上直至唐初,福建尚保存着相当原始的状态,到处有野兽出没。
《三山志》称:“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木深翳,少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清代《渊鉴类涵》转载《汀州志》说:“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猴子之多,可以想像。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神出鬼没的蛇虫野兽,致人于死地的熏天瘴气,这些自然地理因素,使福建常常成为不受战乱的世外桃源。
福建省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季节分配也较均匀。因此水系发达,径流丰富。水系多呈格状,且多为独流入海。主要河流自北向南有交溪、霍童溪、岱江、闽江、晋江、九龙江、漳江、东溪等。这些河流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水量丰富,含沙量小,汛期较长,且多险滩急流,航行不畅。这些特点对部队机动威胁甚大。
历史上从北方而来的军事势力往往在此陷于被动,战斗力很难发挥,正如严助所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即北方人)不知其势阻而人其地,虽百不当其一。”此外,该省是台风登陆的主要地区之一,强台风过境,往往海风呼啸,海浪翻腾,暴雨如注,对海上行动、登陆及军队机动影响极大,但对于沿海防卫和反登陆却极为有利。
对福建之形胜,顾祖禹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福建之地,海抱东南,山连西北,重关内阻,群溪交流。虽封壤约束,而山川秀美,福州一郡,居然都会……温、处、衢、信,闽之北藩也;建昌、南、赣,闽之右壁也;惠、湖,闽之西门也;大海,闽之东户也。
三、福建也并非绝对是兵家“不”争之地
福建虽然负山面海,在防守上多有可称道之处,然而僻处海隅,偏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粮食不足供给,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山溪相错,又不足为恃。汉之东越,南朝梁陈之间之留异、周迪、陈宝应,五代王审知,元末陈友定等均一度在福建割据称王,但无一能长久者。
以闽为例,年,中原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率兵入闽,开始割据福建。王审知子王延钧称帝建元,国号“闽”,年为南唐所灭。闽亡后,旧将留从效以及陈洪进占泉州和漳州,称清源军节度使,建立一个小小的王国,一直持续到北宋建国以后。历史上福建割据政权的疆域基本上未超出今福建省境,未曾向外发展,从未能北上争夺长江下游,更不用说北伐中原了。
显然,福建地理位置的偏狭与经济实力的弱小,使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难以发挥较大作用。
立足福建的割据政权难成大事,也与四面来敌有密切关系。福建虽负山面海,重关内阻,然而,有敌来攻,沿海可乘之隙比比皆是。汉元封初,横海将军韩说出勾章浮海灭闽越;陈天嘉中,余孝顷从海路击陈宝应;隋开皇年间,杨素浮海平泉州王国庆之乱。
《北史·杨素传》记载,泉州人王国庆据州为乱,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伍。孰料杨素泛海奄至,大败王国庆。此外,南宋末蒙古将阿刺罕自明州渡海击益王是于福州;明初汤和亦由明州渡海击陈友定,凡此战例,都说明海涛不可恃,守福建者于海防不可稍有疏忽。陆上可乘之隙也随在而是。
陆上虽有仙霞、杉关、分水关等,但逾越并不难。西汉攻闽越,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取道今鄱阳、铅山,由分水关入崇安、建阳;南朝陈用兵陈宝应,陆路由护军将军章昭达率骑0、组甲00,由江西与福建交界的杉关进入福建;唐末黄巢起义军由浙、闽之间的仙霞关入闽。由此可见,海上陆上,四境之间敌皆可至,守福建者绝不可高枕无忧。
对于福建四面受敌的地理形势,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一段很有见地的议论:
敌之来攻也,不特惠、湖迫近汀、漳,藩篱易越,而南、赣山溪相错,窥伺之道甚多。由建昌而趋邵武,由广信而下崇安,敌已在肘腋间矣。仙霞南下建瓴之势也,而处州之龙泉、庆元与建宁之浦城、松溪,犬牙出入,往者叶宗留尝肆恶其间,而建宁以及衢、信道皆为之梗。山薮隐慝,保无有忽然阑入者乎?温州以南,由泰顺而逾分水,自平阳而趋流江,福宁、侯官之交,皆战场矣。而海道之捷抵白沙浦,径进五虎门,又无论矣。噫!以福建之幅员,而可攻之隙,随在而是,备前则后至,备左则右至。山海之环绕,不足以为固,而只为敌人出没之资耳!
此段公允切肤之论,足以垂训后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