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清流长校李氏古宅,风水位置极佳,鼎盛
在福建三明清流县长校半街,有一座气势非凡的屋宇,人称“七家屋”,因为这座房屋有7条檐,所以得名。其实,它是与客家土楼近似的另一种居室结构。屋宇墙院相连,全用砖头砌筑,高不过两层,紧紧围簇着祖厅。如此壮丽浩宏的古屋,在邻近乡村独树一帜。民国年间,这里住着三四十户人家,住民全是25世李熙春的子孙。院内人声嚷嚷,热闹非凡,夜不闭户,保持着家族的团结和睦。
李熙春有7个儿子、24个孙子、2个女儿,每条檐居住着他的一个儿子,檐廊相通,横直交错。此外,他还为24个孙子每人兴建了一座小厅。整座大院占地10余亩。院前有2个余坪,每个余坪长、宽约百米,用砖墙隔开。到了清代后期,由于李家已繁衍为长校村最大的旺房,院内已容不下同族子孙居住,便新辟西村和官厅里两处建房造屋。西村还兴建第七房的祖厅,依然是同房族人共住。七房人口占七家屋人口的一半。整座屋宇至今仍保留原先模样,只有2户人家改建了水泥砖屋。如今,每条檐只零星地住着三两户人家,大多在别处兴建新房。
而今,七家屋虽然历经两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外形沧桑,但是墙体基石却无损伤,余坪、大厅、天井依然保持了原貌。
李熙春生于清顺治六年(年),卒于康熙四十八年(年),享年61岁。他是本份农民,闲时兼营生意,从邻近的曹坊、里田贩来猪崽到四堡、长校等地出售,生意很不景气。而后和李坊人合伙改营木材,将李坊山上砍伐的木材从清流放艄,转燕江水运至福州。然而,先后两批木材流入闽江,全沉江底。春痛不欲生,却没有气馁,继续雇人上山砍伐。当第三批木标运至当时沉江之处时,原先两批沉江的木材全部浮起。熙春喜出望外,获利丰厚。
但是这批银元如何运回家乡,却很费心思。朋友对他说:有一伙人已盯上那笔钱了。于是,他与朋友们共同谋划,决定请剧团演戏,迷惑那伙人。熙春每夜也出场看戏,以掩人耳目。直演至第三夜,熙春伴称生病躺在床榻,那伙人发现熙春不在戏场,忙进室内一看,果然是一脸憔悴,也就放心看戏。这时,熙春却悄悄地请来挑夫挑着银元,抄小路离开福州,脱离了险境。路上,他对神佛许愿,最终安全抵达家乡,将这笔钱用于兴建七家屋。自此,每年正月十三日,同族子孙都齐集祖厅奉还良愿,连续3夜闹花灯欢庆,岁岁复始,直至如今。
七家屋除祖厅之外,全是民居。为保持屋内卫生,水井和厕所都在屋外辟地兴建。7条檐各有小门进出,动乱年景,将小门关起,盗匪都很难入室,屋内丁壮集结一处有三五十人,足可对付一般劫匪。因此,从祖屋兴建至今,从没有发生兵匪进屋抢掠之事。拥有数千之众的长校,哪方兵匪也都不敢轻易进村。兵匪进村,等于是瓮中捉鳖,不得生还。尤其是进入七家屋,条条檐相似,上下左右串通,虽有多处出口,但各檐进出之门紧锁之后,就无法逃脱。
当年,熙春看中这块宝地,很讲究风水。祖屋面西坐东,将东西龙脉拥入其中,因此,世代绵延,簪缨相继。由于生活日益富裕,七家屋的子孙们已不满足先祖当年创建的古屋,纷纷在院外辟地兴建新房,也改变了以房系为体系的住房格局,只有每年春秋祭祀之日和春节,子孙们才汇聚祖厅,显示昔日的热闹辉煌,维系着那份血脉亲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30.html